当前位置:

《冯雪峰全集》首发式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发布日期: 2017-01-12 12:05

信息来源: 2017年1月8日金华日报

作者: 施章岳

2017年1月8日金华新闻网-金华日报

    金华日报消息    2016年12月2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出版集团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义乌市政府、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承办的《冯雪峰全集》出版座谈会暨新书首发仪式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冯雪峰是义乌人,现代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鲁迅研究家、编辑出版家。他曾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等职。他是为数不多的走完长征的文化人之一。1949年后,曾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

  为了将冯雪峰一生为党为革命所作的重大贡献和他在文艺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汇集成册,永久传扬,2012年开始,义乌市政府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手编纂《冯雪峰全集》,并将其列入义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文化工程《义乌丛书》系列。为保证编纂质量,促成了由冯雪峰生前好友、人民文学出版社前社长陈早春先生领衔,著名专家、学者、出版人与冯雪峰家属在内的《冯雪峰全集》编纂委员会。出于共同的夙愿,经过4年多的艰辛努力,携手同心整理,煌煌12卷、540余万字的《冯雪峰全集》,今日无憾面世。

  收文完备,是这套全集的第一个特征。它收入冯雪峰自1921年至1975年间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寓言、杂文等文学创作,文艺理论、文艺批译著作,文学研究,回忆录,书信,日记,翻译作品和“外调材料”等,是作者一生文学成就的总集。

  冯雪峰的一生经历了一系列动荡年代,他正是一个处在动荡岁月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的坎坷和复杂,使得他的一些著作及相关资料的遗失、散失、缺失严重。虽然,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上世纪80年代出过一套4卷本的《雪峰文集》,但由于当时各方条件限制,该文集留下了许多欠缺和遗憾。此次出版《冯雪峰全集》,编纂委提出了一个“求全求真”的原则。为了尽可能收全冯雪峰的著作,参与资料收集整理人员不辞辛苦,到上海北京的图书馆、档案馆查找,到名人故居、雪峰生前好友家中寻访,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刊物中摘抄,从各种不同版本的文集中进行比对标注,收录了冯雪峰的创作、翻译、评论、日记等全部作品,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外调材料”。人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到冯雪峰思想和创作的全部,还可以看到他的思想萌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求全求真”原则的秉持,让《冯雪峰全集》成了到目前为止最完备的一套全集。

  除了完备之外,真实是这套全集的又一个特征,它客观地展示了冯雪峰质朴、耿直、倔强的脾性与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该全集12卷中的8、9两卷收入“外调材料”,文字90万,占全集的1/6,分量可谓不轻。“外调材料”是冯雪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应当时运动中各方的调查所写的历史材料。由于作者与政界、文化界甚至军事界高层都有交往,这些材料涉及中国现代史,包括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因此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除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不可避免的各色空帽子和特定用语外,编纂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客观地叙述事实。如果雪峰活着,这肯定也是他最愿看到的。

  “真实”之所以成为《冯雪峰全集》的又一个特征,是因为编纂委提出了冯雪峰所写的“外调材料”要“一字不改的原文照录”原则。编纂组组长、冯雪峰的忘年交陈早春先生说:“‘文化大革命’中,雪峰一度集中在出版社的过道里,一盏很小的灯光下,白天晚上都在写。大家都睡觉了,他还趴在那里写。当时也很可怜的,外调的人相当多,有文艺界的、政界的、军界的、学术界的,里面涉及好多人。他的语言,不得不受到当时‘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些习惯语的影响,比如什么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什么走资派之类的,但是把这些东西、这些当年时代影响拨开,就看到了他的实际内容。”编纂委一致认为,冯雪峰讲的那内容底下的事实本身,既不加重一点,也不减少一点,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记不起来就是记不起来,记得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就是雪峰光明磊落、忠诚正直的真实写照。正是牢牢把握了“外调材料”“一字不改的原文照录”原则,既让人们看到了雪峰那个时代真实的东西,看到雪峰崇高的人格和高洁的品质,又使全集编纂工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让雪峰的学问和思想影响更多的读者。

 

【责任编辑:姜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