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一中与五四运动
1919年5月,金华一中知名校友邵飘萍通过两次重要集会,有力地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起,是五四运动的主要发轫者。
后来曾担任金华一中校长达20年之久的方豪,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也是北京学联和全国学联的首任主席,曾因领导学生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拘捕监禁了7个多月。
浙江省当局慑于反帝爱国学生运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5月30日,省公署下了训令“即日一律放假”。省立七中、七师学生会接到训令后,除组织各校学生坚持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与当局作坚决的斗争,一面大量翻印反帝爱国宣言和宣传提纲等资料和传单,发给学生回乡带到各地宣传;一面趁提前放假之机,组织宣传队分赴金华、兰溪、汤溪、永康、武义、义乌、东阳和浦江等县,开展宣传,推动了金属八县城乡反帝爱国运动的迅速发展。
在举国一致的声援下,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胜利,这其中也有金华一中的贡献。
金华一中与党的创建
1920年2月,陈独秀从北京到上海,开展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金华一中知名校友陈望道带着李大钊给的英文版和戴季陶给的日本版《共产党宣言》回到义乌分水塘翻译了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与此同时,邵飘萍撰写了《新俄国之研究》与《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并重新出版《京报》,坚定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为党的创建在理论准备上作了大量工作和贡献。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在中共一大召开前,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有党员15人,陈望道是其中之一。在陈独秀去广州以后,陈望道主编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机关刊物《新青年》,是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为中共一大的召开做了大量筹备工作。1920年10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邵飘萍为此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为建党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上可见,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就有金华一中学子的贡献。
金华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的地方组织——中共金华支部是在省立七中成立的。1925年夏,省立七中师范部学生千家驹成为在金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人。不久,千家驹介绍同学钱兆鹏、章驹、刘文铭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发展同学王张威、徐云从入党。同年秋,这6名中共党员在省立七中成立了中共金华支部,千家驹任书记。1926年暑假千家驹、钱兆鹏、徐云从又到武义从事建党工作,发展了校友邵李青等党员,从而建立了中共武义县支部。后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金华地区第一个中共县委——中共武义临时县委。兰溪最早的党支部——中共兰溪临时特别支部则由校友童玉堂建立并任书记。
1927年初,当年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方豪回金华担任了省立七中的校长。学校贯彻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广延名师,声名远播,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30年代浙江中部规模最大的中等学校。“北有扬中,南有金中”(1933年8月,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改称浙江省立金华中学)的美名在社会流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金华中学师生视救亡图存为己任,一边积极抗日,一边坚持办学。从1937年10月至1946年1月,漫长的8年间,学校辗转迁徙穷乡僻壤坚持办学,金华乡下蒲塘、方山岭、山南、灵山寺、长庚,还有武义的俞源、缙云的金竹、棠慈等地都曾成了学校校址,各村的祠堂、庙宇、民房成了师生教学生活的场所。学校在乡村办学,师生们同甘共苦,一起跋山涉水,搬图书、教具等。学生们学习十分刻苦,还在乡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坚持给乡下农民办民众夜校,同学们自己编写、刻印教材。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与精神,可与著名的“流亡大学”——浙江大学媲美。许多学生由此考取大学,解放后成为教授、专家,谱写人生光辉篇章。
同时,奔赴各地的校友也传承学校的爱国传统,积极投身到抗日运动中。
1927年考入初中部的吴复夏,高二时毅然投笔从戎,凭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航空学校,并于1935年成为空军第一大队第二中队的轰炸手。1938年奉命轰炸被日军占领的杭州笕桥机场,共炸毁敌机11架、仓库4座,炸死日军20余人,最后在与敌机激烈空战中壮烈牺牲。毛泽东从延安给吴氏家属寄来慰问信,称吴复夏“具有民族气节,对敌英勇作战,为国家作出较大贡献。吴复夏烈士千古。”周恩来为他题词:“凌空伐挞吾军所赖,成功成仁精神永在。”蒋介石寄来挽联:“热血洒碧空万古云霄怀壮烈,精忠贯白日千秋兰菊荐英魂。”
可以说,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金华一中人为了国家和人民,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甚至以身殉国。他们的事迹,为金华一中校史增辉,也为党史添彩!限于篇幅,在此不作更多介绍。
1958年10月,金华一中从市区迁到蒋堂,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筚路蓝缕,艰辛创业,历时三十七年,成绩斐然,在1960~1962年更是连续三年高考成绩位居全省第一。下一期,我们将重点介绍金华一中迁校蒋堂的岁月。
(衷心感谢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提供图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