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华老城东往事(一)

发布日期: 2019-08-12 16:49

信息来源: 2019年8月12日金华日报第9版

作者: 张效良

2019812日金华日报第9

金华老城东往事(一)

张效良

我年已古稀,生在金华,长在金华,在城东的解放东路东头居住了30多年。趁记忆尚可,我把自己在城东的一些所见所闻所历记录下来,仅作坊间野史娱人。

“文革”前,金华城区称为城关镇,分为城东、城中和城西3个街道。城东街道与城中街道大致以醋坊岭、默相坊(现在的明月街中段)为界,东边是城东街道,西边是城中街道。

城东街道北面的石榴巷,曾是金华城里最长的巷。巷子东起旌孝街交叉口(现在的三清殿处),因当年万佛塔在巷南的大洪山上,人们又称石榴巷东段为“塔后”。巷子西头与如今的胜利南街相交,巷子西端过去称四眼井(现尚保存有井址),上世纪60年代初,金华女子中学(初中)就在四眼井旁边。四眼井与将军路之间有一条很窄的巷,名叫斗鸡巷(原金华卫生学校食堂西头),雨天只能一人撑伞通过。

城东街道南至义乌江北岸,有名称的街巷是婺江东路及其南边的紫岩巷。过上浮桥那片城乡混杂街区也归城东街道管辖。

城东街道东边有旌孝街,过了一座小桥就是城东端仅有的一条街——游宅街,在环城路(一环)修通之前,此处是金华通往杭州的必经之路。

城东街道辖区里有四牌楼、解放门、塔下寺、鼓楼里、东市街、旌孝街和上浮桥等居委会。而东市街、旌孝街和上浮桥属于城乡接合部,城市居民和城郊菜农交错居住。

老城东的街道分布:

南北向的街巷,从东至西排列有石板巷(建了自来水厂后就不通了,建万佛塔公园时撤除)、东市街、鼓楼里、半条旌孝街(过了石榴巷口后,旌孝街基本是东西向了)、酒坊巷、道前营房、柏树巷(胜利小学以东)、三牌坊(现在的胜利南街)、桂林巷和文明巷。

东西向的街巷,自南至北排列有婺江东路(现在为飘萍路)、仓茅亭、鼓楼前、拦路井、梅花门(现在合称为八咏路,梅花门段已不复存在)、东市街通鼓楼里的谯楼巷、东市街转到谯楼巷的小井巷、三牌坊的小巷、同升巷,接着就是城东最繁华的道路——四牌楼,现称解放东路。胜利街东边是净渠头、塔下寺,西边称将军路,北端是四眼井和石榴巷。当年的县委干校和气象台建在现在的人民东路以北。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初,城东是金华县城的主要街区,除西市街外的大部分商铺集中在四牌楼和三牌坊这两条街上。

金一中在酒坊巷里,1958年才迁到蒋堂,在府城隍庙里的金华师范学校搬入原一中校址。酒坊巷北端(太师弟)是省立医院,后称第一医院(现在是市中心医院宿舍区)。

上世纪50年代,现在的将军路东段是解放军某部的军部。调防后,军部驻地改为部队医院。那时塔下寺北面和东市街北端两边都是部队营房,城东的街上总能看到军人。部队的操练场就在“塔后”的城墙处(后来市少体校建于此),有400米跑道,操练场西头是靶场(我上小学后,常与发小来靶场山坡表层挖子弹头,幸运时还能捡到子弹壳)。操练场南面有一司令台。司令台南面是部队修械所,白莲巷近在咫尺。

塔下寺小学并不是塔下的寺庙改建的,真正的塔下寺是万佛塔所在地大洪山上的永福禅寺。

小学西边是县文化馆,由东岳庙改建而成,在现在的将军路旁,坐北朝南,里面的会堂是当年金华最大的会堂,许多隆重的集会在这里举行。后来,部队在东岳庙西边的宿舍旁建起军人俱乐部,里面的会堂比文化馆的还要大。

军人俱乐部里有篮球场、乒乓球室、台球室和阅览室。我第一次看见台球桌,就是在这里。再见台球桌,已是20多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了。军人俱乐部每周放一场电影,我们这些小孩会混在军人家属里或者爬墙进去看电影。《牛虻》《葛麻》《秋翁遇仙记》等电影都在这里看的。

1956年,我上塔下寺小学时,可供新生上课的教室只有两间,学校却招了4个班学生。怎么上课呢?学校采取的办法是:上午,两个班在教室上课,另两个班到附近居委会预习或复习功课,下午两两对换。以有限的教室满足尽可能多的学龄儿童上学,真该为当时的学校决策者点赞。

一年级第二学期,我们班有半天在桂林巷的四牌楼居委会上课。居委会的房子是木结构的,墙用毛竹杆编成,外面糊上泥巴和石灰,天花板用竹片编成。由于年久失修,已是危房。

19576月份,梅雨下个不停。一天上午课间活动时,房子轰然倒塌,我们班约50个同学,除了几个在屋外玩耍的同学外,都被倒塌的房屋压在下面。

当时我只听到一阵巨响,人就坠入黑暗之中,挣扎了一阵子,发现只有一只脚被压,动了动被压住的脚,感觉还能活动,就用力拔出脚来。

周围的人纷纷赶来抢救,有人抬起部分天花板,喊道:“有人没有?快跑出来!”我赶忙朝有亮光处爬去。那年我9岁,个子很小,救援人员将我抱起来……

幸运的是,这起事故并没有出人命,最严重的是一人的下巴被压坏、几人腿骨折。学校马上将我们班拆散,一部分同学转学到环城小学、后街小学和四牌楼小学,其余的学生就插到另外3个班。

我转学到家门口的四牌楼小学。学校在柏树巷(现在称红军巷),大门朝东。学校东边是一个大操场,分南北两部分,北部地势高,南部地势低。1949年之前,在雅堂街西头、西华寺对面弄堂里的“作新中学”的学生,要穿过雅堂街、四牌楼和火神庙下3条街,到这里上体育课,所以人们称它为“作新操场”。金华首个灯光球场就在操场南边。操场没围墙,南边住着两三户人家。操场东面一个耶稣堂的后门从这里进出。

这个操场是附近孩子们的乐园。小孩子们玩“官兵抓强盗”游戏时,有些胆子大、扮“强盗”的孩子常躲到操场里,很难被“官兵”抓到,有时游戏结束了,还有一两个“强盗”不知去向。春天,我们在操场上放风筝;夏天我们上树抓知了、“金虫”;秋天我们在草丛中抓蚂蚱。

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操场北边建起“大高炉”,南边堆矿石。为了给“大办钢铁”让路,夜间灯光球场不再举办篮球赛,我们这些小孩子很惋惜。

“大办钢铁”草草收场后,操场北边建起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现在是解放东路597号)。或许此处道路太窄,进出不方便,上世纪6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与西市街北端的部队驻地调换,从此这里就归部队所有。

【责任编辑:叶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