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张珍藏了七十二年的游击队照片

发布日期: 2020-10-19 09:31

信息来源: 金华日报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作者: 杨林聪

  从永康市舟山镇老家下丁村开始,辗转方岩、磐安、金华市区再到武义。72年里,已经记不清搬过多少次家,但不管到哪,有一张照片总是被丁香仙细心地保管着,物随人走,从未分开。

  丁香仙,1930年7月5日出生,1948年春开始协助地下党游击队开展地下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永康、磐安、东阳、金华石门农场工作,1962年6月起担任武义县妇联主任直至1981年离休。

  这一张拍摄于1948年的照片,已经保存了整整72年,照片中是4名游击队员,拍摄地点就在下丁村丁香仙家门口——也就是说,这是一张拍摄于解放前、真实记录永康四十四坑游击队活动并且保存完好的照片原件。

  “他们都是游击队员。最左边这位是应宝央同志,吃住在我家,正是因为她的到来,改变了我穷苦娃的命运。”在武义县江山新村,轻抚照片,丁香仙眼眶泛红,思绪拉回了72年前……


  A 穷苦出身

  新中国成立前,地处永康、缙云、磐安三地交界处的新楼一带是典型的穷山沟。古时,这里在行政上划名为四十四都,后来演变为四十四坑。

  丁香仙的出身,是“讨饭人家配讨饭”,也是山沟里最穷苦的底层:由于爷爷死得早,奶奶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外出乞讨求生,丁香仙的母亲丁淑花在9岁那年就被送去当童养媳,母亲一家同样是沿路乞讨的穷苦人。

  “我母亲曾经告诉我,家里向别人家借了一间破泥房栖身,晚上没棉被,就把衣服脱下盖身上,碰到冬天下雪,早上起来衣服一抖,积雪哗哗地掉。”

  丁香仙的父亲丁长兴14岁时去学做木工,学了一手好手艺。家里,陆续生下两个孩子,但终因衣食无着最终饿死。

  两个孩子的死,让丁香仙的母亲受到了严重刺激,10年没有生育。10年后,才陆续生下丁香莲、丁香仙姐妹,还有一个弟弟。后来,父亲手艺渐渐有了名气,家里盖了一间泥房——不过,还是连房门都装不起。

  8岁,丁香仙就给人家看牛、放羊,上山砍柴都光着脚,草鞋也没得穿,就是补丁打补丁的衣服也只有一套,晚上洗好晾干第二天一早穿,要是没晾干,就只能套上母亲的衣服将就。

  “有句永康民谣我印象很深,叫‘做了夏衣成,水箱已结冰;做了冬衣成,杨柳已抽春’,说是穷人好不容易做了衣服,结果季节又过去了。”

  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上学读书,丁香仙想不通:为什么终年劳动不歇,还是要忍冻挨饿。

  直到一个人的到来,帮她找到了答案。

  B 甘苦与共

  1948年春天,中共地下党员应宝央迈进了丁香仙的家门。

  此前的1947年11月,永康地下党领导人之一的胡一元因身份暴露转入游击队。应宝央就是胡一元的妻子,正临近分娩。形势严峻,游击队随时需要快速转移战斗,应宝央只好暂时离队投亲靠友,她在东阳、磐安山区多地辗转、隐蔽,并生下男婴。

  离队一个来月,部队派人找到应宝央,让她回永康游击区接受新任务。应宝央抱着孩子翻山越岭,一天走四五十里赶到四十四坑。游击队安排她住进丁香仙家坐月子,孩子被安置在另外的村庄。

  产后虚弱,母子分离,家人又不在身边,敌人随时可能来袭,困难有如天大。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宝央还是立即投入忘我工作,她和丁香仙一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下地劳作,晚上积极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发动贫苦农户组织农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我们吃得最多的就是玉米,玉米面、玉米饼、玉米羹,到山上拔野油菜,我们吃啥她也吃啥。”丁香仙回忆说。

  应宝央和丁香仙一家结下了深厚情谊,共产党人艰险中继续斗争、困境中处之泰然的风范更是深深震动了丁香仙,也让丁香仙开始懂得:共产党游击队正是替老百姓打天下,不打倒旧社会,穷人永无翻身之日。

  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丁香仙家里成了联络站,有时还是物资中转站,游击队经常在丁香仙家里开会,办学习班,从外地中转来的游击队服装等物资,被埋在丁香仙家里的谷糠堆里。丁香仙当起了小哨兵,到村口放哨,负责送饭、送情报。

  C 珍贵瞬间

  这年春季的一天,应宝央和其他3名游击队员正从田畈回来,有个和游击队有接触的开明人士正好带着照相机,就在丁香仙的家门口,为大家拍下了一张合影。

  “左起第一个穿补丁围裙的是应宝央,第二个穿草鞋背锄头的是胡铁雄,第三个背挎茶筒的是陶兰林,为了隐蔽,陶兰林和胡铁雄乔装成表哥表妹,第四个同志名字我记不清了,外号叫‘小老鹰’,叼个烟斗,穿着破烂,遇到盘查,他就装成歪嘴乞丐,很像的……”端详着照片,丁香仙就像在讲述昨天发生的事,如数家珍,“特别是应宝央,明媚的笑容就像黑暗中的阳光”。

  有意思的是,当年相册里的“表哥表妹”,在革命工作中互生情愫,最后走到了一起。72年后,在金华市广福医院的老年病房里,均已九十多岁的胡铁雄和陶兰林夫妇进一步揭开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胡铁雄的姐夫是李秀芝,陶兰林的大哥则叫陶健,李秀芝和陶健是当时的永康地下党领导同志。陶兰林是政治交通员,负责联络同志,传递讯息。

  “游击队经常要转移,当时我们正好住在下丁村,我和陶兰林做的是地下工作。六支队政委卜明要求我们,穿着都和群众一样,经常给群众搭把手,以便了解掌握当地情况,这也是那时候游击队的真实样子。”胡铁雄说,第四个同志应该叫应沛然。

  陶兰林回忆,拍了这张照片,还有一个插曲,政委卜明知道后提出了批评,“因为留下影像太危险,特别是我们做地下工作的,万一照片落到国民党手里,很容易暴露。没想到,反倒为今天留下了一份珍贵史料。”

  照片洗了好几张,应宝央送了一张给丁香仙。丁香仙知道这张照片既珍贵又危险,她小心翼翼地将它包好,在墙壁上找到一块可以拆卸的砖头,藏在墙洞里。

  D 百折不挠

  黑云压城。1948年7月31日,国民党军队两个营700余人气势汹汹从县城扑向四十四坑。

  国民党军队开始包围搜索下丁村时,尚在村里的应宝央来不及转移,此时,丁香仙父亲丁长兴正好在家,他赶紧让应宝央换上女儿的衣服,装成在厨房里做饭。等到天黑,丁长兴连夜送应宝央出村,先到金竹降,后转移到方岩罗汉洞,走了一夜山路才脱险。

  朝夕相处间,应宝央早已被丁香仙一家视为家人,大家牵挂万分。3天后,听到消息说应宝央被转移到了宁波四明山,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又传闻一批转移到四明山的女同志途中被害。听到这个消息,本已常年积劳的母亲丁淑花大哭一场,悲痛难平,从此一病不起。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当年10月,应宝央再次返回下丁村,见到了丁淑花最后一面。这一次,在应宝央的介绍下,丁香仙姐妹俩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翻开人生新篇章。没过几天,看着一双女儿终有托付的丁淑花在欣慰中撒手人寰。

  1949年5月,永康解放。四十四坑的游击队员进城接收政权,丁香仙姐妹俩留在家乡,前方,巨大的考验等着她们。

  永康解放之初,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和伪乡保长相互勾结,组织“反共救国军”躲进山区,到处破坏农会,活动一时猖狂,方岩区政府暂时搬到了芝英镇,有的农会小组长产生动摇当起了土匪。丁香仙姐妹俩和几位同志一起把土匪活动情况写好,准备交由丁香仙送往芝英镇。

  不料,此事被土匪发觉。第二天,姐妹俩正在劈麻,土匪突然冲进家里,丁香仙赶紧躲在柜子后逃过一劫,姐姐却因躲避不及被抓,被土匪吊在门前杏梅树上打得头破血流,家里的粮食也被搜刮一空,全部抢走。

  幸好,那张游击队照片和一包灰军装早已被丁香仙藏在了墙洞和垃圾堆里,土匪一时找不到证据,又怕丁香仙已经逃脱去喊部队,不敢久留,慌乱撤退。

  很快,区委搬回可投应村开始剿匪。一次受命观察匪情的途中,丁香仙在隔壁上丁村碰到了已叛变的原乡农会主任,当即被土匪吊在上丁村祠堂痛打,被吊了一夜,她始终紧咬牙关不松口。

  听到动静后,上丁村的群众聚集起来,一面保护丁香仙,一面赶到区委报告。区委放话警告,威慑之下,土匪最终心虚放人。

  三四天后,四十四坑的土匪被人民政府剿灭,丁香仙也被调往方岩区委工作。阳光,终于洒亮了这户苦难家庭。离家前,丁香仙撬开墙洞,取出了那张珍贵照片。

  之后70多年里,这张照片从未离开丁香仙,每次看到照片,眼前就会浮现出那段艰险岁月的一幕幕,照片中的明媚笑容,一次次给予丁香仙战胜困难的巨大勇气。

  E 风雪寒梅

  走进丁香仙的家,看到最多的就是“花”。76岁开始,丁香仙在老年大学学画画,最喜欢画各式花。

  2019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丁香仙收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章。这一年,也是丁香仙九十大寿,她给自己送了一份特殊的“寿礼”:一幅两米多高的寒梅图,老枝挺秀,怒放留香,“以后画不动了,这是我画的最后一张画了。”

  而在看不见的人生画纸上,从苦难中走出的丁香仙,何尝不是画了一幅“寒梅图”。

  因为没有文化不识字,参加工作后困难不小,丁香仙下决心自学,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不管多忙,睡前对照报纸抄3张纸的学习习惯雷打不动,最后能自主阅读文件、写材料。

  母亲去世时弟弟尚年幼,又体弱多病,丁香仙当起了妈,把弟弟带在身边。为了不影响工作,晚上下村开会时,她把弟弟放在民兵室睡觉,开好会后再赶夜路把熟睡的弟弟背回家。

  离休后,丁香仙初心不改,还曾到北京为武义做了四年的驻京办工作,之后又积极参加关工委、新四军研究会,热心出力。

  采访结束,站在门口作别,抬头正见丁香仙的身后,客厅里那副祝寿对联——童年坎坷家境贫寒饱尝世间酸甜苦辣,追求真理从小踏上光明路;老骥伏枥鞠躬尽瘁夕阳普照五湖四海,为报党恩余热生辉利人天。

(本网责任编辑:杨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