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国无廉则不安,家无廉则不宁。”陈毅常说:干部亲属好友的言行,在群众中有很强的说服力。“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廉洁是干部的基本素质,只有工作上廉洁奉公,政治上才能无私无畏。廉洁的家风有助于共产党人有效抵御各种诱惑,为廉洁从政打下基础。可以说,很多腐败的根源“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进一步说明了廉洁齐家的紧迫性。学习效法老一辈革命家廉洁齐家精神,对于当今共产党人廉洁齐家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生活一向俭朴,表现在饮食上就是有什么吃什么,从不挑食。如果时间允许,他喜欢和家人在一起用餐。夹饭菜时,哪怕是一根豆芽或一个米粒掉在饭桌上,他都要用筷子夹起来很自然地放进嘴里。餐巾纸也是邓小平晚年才享用的,但他坚持让家人把一张纸裁成四块,每次只用一小块,一天只用两张。邓小平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教育孩子们决不能有一丝一毫浪费。
陈云长期分管新中国的财经工作,但他却时刻注意廉洁修身,公私分明。1959年6月至1960年6月,陈云因心脏病在妻子于若木的陪同下到外地休养。按理说,陈云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妻子陪同照顾理应视为公务。然而,陈云却对于若木说:“你在陪我期间的工资不能拿。”于是,于若木回北京上班后,把攒了一年的2000多元工资全部退了回去。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应对我国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在商品流通领域实行了几种“高价商品”以回笼货币。这年夏天,于若木到商店购置了一床高价毛巾被,结果第二天报纸就登出消息,说国家经济已经恢复到一定水平,可以取消高价产品了。即日起,所有商品都降为平价。看到这个消息,于若木有点抱怨陈云为什么不早点儿告诉她,害她花冤枉钱。陈云却说:“我是主管经济的,这是国家的经济机密,我怎么可以在自己家里随便讲?”
彭德怀的侄女彭钢上学后一直享受供给制待遇。1954年,国家和军队干部开始实行薪金制,干部子女上学改由家庭负担。由于她是烈士的女儿,学校按规定继续供给,并为此写了信让她带回家。彭钢十分高兴,一回家就把信交给彭德怀说:“伯伯,今后还是国家供我上学。”彭德怀却说:“不,你上学我应该管。”说着,拿起笔就在信头写道:“不要国家供给,由我负担。”随即,彭德怀叫侄女把签署了他的意见的信交给学校。从此,他用自己的薪金一直供侄女到上大学。
王树声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有时近乎无情,甚至连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为此而“鸣不平”。1972年年底,王树声儿子王鲁光准备结婚时,看到家里除了一个旧衣柜,什么家具也没有,买是不可能的,为了不至于太寒酸,便从室外葡萄架下搬来一个石头茶几,上面再铺上一块布。由于没有椅子,更没有沙发,孤单单的一个茶几显得很难看。王树声的警卫员和司机看不过去,便自作主张,把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宿舍里临时休息的一套沙发搬到车上,准备借给王鲁光结婚时用,婚后再送回。当王树声看到车后装的沙发,问清缘由后,大发脾气说:“沙发是公家的,我儿子结婚为什么要用公家的东西,马上给我卸下来!”他还说,“结婚要那些玩意儿干什么?往日,同志们结婚,连个‘窝’都没有。如今,你们有房、有床、有被,就很不错了!再说,结婚是自个儿的事,怎么能随便动用公家的东西呢?”
老一辈革命家勤俭律己对子女起着耳濡目染的示范作用。任弼时儿子任远远回忆说:“在生活上,哪怕是一些很小的事,爸爸也要求很严。他经常嘱咐我们,一定要节约水电,电灯要人走灯关;自来水用时不要开得太大,用完要关紧;不要在墙上随便钉钉子挂衣服;窗子开了,一定要钩好,不然风一吹就要打破玻璃……爸爸给我们讲大道理的时候并不多,他事事处处用自己的行动在教育着我们,使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对民族对人民有用的人。”
今天,我们传承红色家风,就是要从老一辈革命家的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廉洁齐家,坚守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宗旨意识,锤炼党性自觉,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调研员)
(本网责任编辑:杨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