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施光南(1940—1990),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叶村人,被誉为人民音乐家和时代歌手。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天津歌舞剧院、中央乐团作曲,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作品有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剧音乐《伤逝》等。《祝酒歌》197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奖。1990年创作了第十一届亚运会主题歌《燃烧吧,火炬》。
今年是施光南诞辰80周年,就让咱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家乡音乐家的艺术人生吧。
施光南
1940年8月22日,施光南出生于重庆。他的父亲施复亮(存统)、母亲钟复光都是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父亲还是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施光南从小就展示出音乐方面的天赋,5岁时,创作了人生第一首童谣《春天》:“春天到了,桃花开开,小鸟飞飞,黄鸳在树上叫。它们快活,我也快活,我们大家都快活……”并在参加重庆市青少年歌唱比赛时获了奖。
1948年,施光南回源东叶村老家上小学,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施复亮的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不爱张扬的他,通过匿名的方式,创作了大量歌曲,投给相关媒体,结果大受欢迎。他非常擅长创作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对云南、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也了如指掌,所以也创作了大量民歌。他的同学们自发集资,为施光南编辑了一本小册子《中外民歌选》,结果这本歌曲册子很受欢迎,当时施光南年仅17岁。
1959年,施光南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这期间,他创作了后来被人们誉为“好听到哭”的小提琴曲《瑞丽江边》。它可以说是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为数不多的既有艺术性又特别优美抒情的音乐作品。
1964年,施光南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分配到了天津歌舞剧院。他本想将全部的热情和才华全都倾注在音乐创作上,可是文革的到来却使他的音乐创作受挫。“叮叮当,叮叮当,马铃声声响,伴我把歌唱,赶起了那马儿哟走哟走山乡……”《马铃声声响》这首歌,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因为歌曲中所带有的“小资小调”而没有一个歌唱演员敢演唱。这让施光南感到十分痛苦,因为,《马铃声声响》这首歌,表现的也是劳动者在劳动中的欢乐心情啊!
1972年2月21日,施光南与洪如丁结婚。之后,施光南创作了大量音乐,如《最美的赞歌献给党》《赶着马儿走山乡》《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其中《打起手鼓唱起歌》原是一首“情歌”,是施光南专门为过生日的洪如丁所写的,表达了由衷的幸福和欢乐,其中的每个音符都饱含深情。
几年后,施光南调入北京的中央乐团。而这时,他所创作的《祝酒歌》已被广为传唱。李光曦、关牧村等也因为演唱这首歌而成为了观众最为熟悉的歌唱家。但当时认识施光南的人却并不多。施光南的生活一直都很清贫。那时候,他创作一首歌曲所得的报酬只有几块、十几块钱。当时,他们连一件像样点的家具都没有,唯一的一架钢琴,还是父亲施复亮送给他们的。
施光南与歌唱家们在一起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施光南的创作高峰期,他连续创作出了《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无不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可是施光南却并不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梦,那就是为中国的歌剧艺术添砖加瓦。
1981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计划将鲁迅先生的《伤逝》搬上歌剧舞台。音乐创作由施光南来完成。但创作这样一部大型歌剧作品,却是没有额外报酬的。对此施光南却并不在意,他说:我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一种使命。
于是,穿着开了线的旧毛衣,啃着冷面包的施光南,坐在父亲送给自己的那架旧钢琴上,就开始了歌剧《伤逝》的音乐创作。那时他常常为了一段旋律而废寝忘食,通常坐在钢琴旁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最终,大型歌剧《伤逝》于1981年秋天在北京演出,获得成功。而施光南还没来得及感受成功的喜悦,便又接到了创作歌剧《屈原》的工作任务。当时我国的流行音乐刚刚发芽,并且迅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状态。很快,就没有几个年轻人再愿意听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了。这让施光南倍感失落。但他却依然没有放弃创作。哪怕周围的人对他说,你多写流行音乐吧,别写歌剧了,但他不听。他说,流行歌曲我一天能写十几首,可是我更想让中国歌剧登上世界舞台。
施光南在创作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曾涌现出一股出国热潮。施光南是有条件出国的,但他拒绝了,他说:我在中国,现在的生活虽然有些苦,但这里有十一亿人是我的知音,我的根在这里,我哪里也不去。
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风骨,令人由衷赞叹。在创作《屈原》的过程中,施光南付出了大量心血。他的好朋友——曾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创作音乐的王立平对我们说过:他(施光南)只要进入创作状态,就跟牛一样,可以一整天坐在钢琴边不下来。
而正是这样的忘我投入使他积劳成疾,1990年3月17日,当歌剧《屈原》终于与观众见面后,施光南仿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4月18日,他突然倒在了钢琴旁,从此,再也没有起来……5月2日,施光南在北京去世,年仅50岁。
“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在施光南的葬礼上,反复播放的,就是他创作的这首《多情的土地》。这首歌,表达了他对祖国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亲人们的深厚情谊,字字句句,都充满深情。只有心中真正有爱的人,才会创作出如此动人的旋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