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献礼金华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电视散文《白沙溪》热播

发布日期: 2021-02-20 14:36

信息来源: 《金华日报 》( 2021年2月20日 第 04版)

作者: 叶骏 访问次数:

一泓白沙溪水穿越千年,一脉白沙文化激荡古今。这个春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献礼片、大型电视散文系列片《白沙溪》热播,引发观众共鸣,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每天一集,刷屏婺城市民的朋友圈。“实与虚的统一、情与理的协同、近与远的追寻、文与景的呼唤,都精妙融合在这几分钟内。”

青山如画,绿水如歌,乡情如酒,田园如梦。该片共8集、总时长70分钟,画风唯美、剧情连贯、情真意切,展现了白沙溪流域独特的人文、民俗、景观以及婺乡人的诗意生活。影片镜头中绵延的青山、清冽的溪水,在红红火火的新春佳节,如一缕清风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沁润着人们的心田。

乡愁散文成了唯美大片

“如果有一天,我行将老去,我愿意再看一眼的风景,唯有白沙溪。我想再听一听溪流的歌唱,并把这清越的溪水声带回梦乡,然后循着少年行游过的足迹,细细倘佯……我是一个白沙溪的孩子。”

早在10年前,金华知名乡贤、著名音乐家陈越创作了乡愁散文《白沙溪》。文中,他将龙桥映月、宝塔摇铃、白沙古堰、琅琊峰回、铁店遗韵、双湖烟雨、乌云桥渡、涧道雄关列为“白沙八景”,围绕白沙溪的前世今生,勾勒婺城壮美画卷,回味故乡山水人事。

10年后,由婺城区委、区政府牵头录制的《白沙溪》大型电视散文被搬上了屏幕。片子依据“白沙八景”分成八集,融合历史与现实,把散落的白沙历史文化资源串成线、连成面,将白沙溪农耕文化、治水文化、婺窑文化、乡贤文化紧紧融入其中,书写了波澜浩荡的文明史。

在2月10日的首发式上,陈越通过一段视频表达了自己的祝福。他说,近年来,白沙溪完成了从水利灌溉到兼具人文色彩的转换,申遗成功更是让它走出金华、走向全国,并在世界溪流史上大放异彩。《白沙溪》电视散文的推出,将为婺城文化名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白沙溪首先是一条滋养了千千万万白沙儿女的母亲之河。千百年来,白沙溪从来不自认渺小,带着源头的柔弱与清丽,勇敢地融入了婺江的富丽、富春江的浪漫,再汇入到浩瀚的钱塘江大潮,最后融入大海的怀抱。这种不改向前初衷的奔流表现出来的坚毅、果敢品格,潜移默化了白沙溪子孙自强不息的风骨与勇气。”

凝聚婺城图强的力量

首发式上,《白沙溪》电视散文导演、国家一级导演陈建平列举了一组数字:全片十个篇章、八集,时长70分钟,摄制组60多人分三组拍摄了6个月,后期制作40多天,前后共8个月,参演演员50多人,参演群众300多人,服装、道具近千件。

陈建平表示,婺城区近年来的文化建设力度之大、影响之广,堪称现象级,其中一个特点是“到达力”非常好,收效比较快。这个到达力不仅包括影响力,还有时机、人文和内心深处的共鸣。以《白沙溪》电视散文的拍摄为例,婺城区做到了四个“有积淀”:一是选择了有积淀的题材,小题材、小切口、小人物,从百姓内心深处的需求出发引起共鸣;二是选择了有积淀的主体,白沙溪流淌了千百年,它带给老百姓的恩泽,从未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过;三是选择了有积淀的拍摄制作团队;四是选择了有积淀的散文作品。

白沙溪是婺城的母亲河、幸福河,具有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它也是一条承载理想与使命的自信之河、文化之河、幸福之河,近年来白沙文化迎来了复兴的契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首发仪式上,原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守春,原婺城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陈轶超,著名画家戴云辉,分别向婺城区政府捐赠了自己的书画作品,抒发对白沙溪的热爱、对白沙文化的自豪。

婺城区委书记蔡艳表示,文化图强是婺城图强的密码,婺文化是婺城图强的力量之源。白沙文化是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钱塘江诗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希望通过《白沙溪》大型电视散文的拍摄,进一步挖掘和弘扬白沙文化,让白沙元素外化于形、内化于心,让这颗蕴藏着婺州古老文化的明珠,深藏在深闺里的美丽风景线得到复兴;也希望通过这部片子的拍摄,以智慧、艺术、音乐和文化的力量,激发更多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汇聚成婺城图强奋进的磅礴之力。

(本网责任编辑:杨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