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郭慎敏:1920年1月生,浦江中余乡养元坑人。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教师身份配合党开展抗日斗争。新四军北撤后,他在金萧支队担负后勤工作,出任联络总站站长、印刷社社长、后勤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结业后留院从事宣教和干部工作。20世纪70年代,调国家二机部所属的铀矿及炼铀厂任军代表。后任浙江省丽水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分区顾问等职。1983年离休。
编者按 2021年7月1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百岁初心 百年传承”系列主题报道,聚焦身边至今仍健在的百岁老党员,沿着他们的红色足迹,回望峥嵘岁月,追寻红色初心,展现历久弥坚的百年传承力量。
【追忆入党那一天】
谁为穷人谋幸福 我就紧紧跟谁走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面对鲜红的党旗,我们每一位党员都曾这样立下誓言。
1945年6月的一个夜晚,在诸暨渎溪乡西林庵,借着昏暗的烛光,郭慎敏也同样举起了右拳庄严宣誓。秘密通知、秘密宣誓,当时党的活动处于地下秘密状态,平时党员之间也互不了解。
今年3月初,记者来到金华军分区干休所,与郭慎敏一同追寻入党初心。郭老今年102岁,依然精神矍铄。“那时候入党,是随时要准备掉脑袋的,但我无悔自己的选择。”老人的目光变得坚定起来。
早在少年时代,郭慎敏就听大人讲朱毛红军在江西为穷人闹革命,渐渐地中国共产党就成了他心中的一盏明灯。“我是穷苦人家出身,身边也都是劳苦大众,谁为穷人谋幸福,我就紧紧跟谁走。”
从宣誓入党的那一刻开始,郭慎敏就无时无刻不处在危险包围中。1948年4月他因工作到诸暨渎溪乡朱宅村,遭遇敌人包围搜索,情急之下避进村里一位中医家中,佯装病人躺在床上,方才躲过一劫。
他的母亲,在他动员下为革命同志筹粮送饭,妻子陈芝英则负责后勤基地被服厂工作。他的父亲郭家孝为联络站送情报,放哨站岗。1949年春,郭家孝在送情报途中,被敌人搜出秘密信件暴露目标,因决不屈服,最后被活活绞死,新中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连襟周秋水1949年4月中旬在国民党203师袭击天堂被服厂时被俘,被敌人残忍地锯下头颅示众。
艰难困苦的革命环境,亲人们抛头颅、洒热血,没有让郭慎敏退缩半步,反而燃起了更旺的革命斗志。“百年人生一过客。”郭老说,他这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事,就是跟着共产党走。
一个愈挫愈强的后勤基地
《踏遍青山》,这是2012年郭慎敏撰写的革命生涯回忆录。创办鸡鸣社,印发党内资料和红色读物;秘密筹建被服厂保障前线军需;建立修械所修枪支、造手榴弹,支援前线……回忆录中,每一桩每一件,无一不是在敌人眼皮底下冒着巨大危险进行。为了革命事业,郭慎敏和战友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走进养元坑村子上方的一个小院,左侧是墙,正面即郭慎敏的旧居,右侧为一排两层木质矮房。历经百年沧桑,老建筑依然保存完好。
一楼现今已辟为养元坑红色教育展陈室,二楼则摆放着几台陈旧的油墨滚筒印刷器材,蒙着厚厚积尘,仿佛在讲述着70多年前鸡鸣社的红色往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大量红色书籍、报刊以及革命传单就是从这里印刷送出去,在当时的浙赣沿线、路西、江东等革命根据地遍地开花。”养元坑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寿春强指着老照片热情介绍,印刷社后来改名鸡鸣社,鸡鸣报晓寓意天快亮了。
为了安全,负责刻写、印刷和无线电收报的同志白天从不下楼。有一次,敌人突然闯到了楼下,幸亏房东大嫂周爱香机智周旋,敌人才未上楼细查。
为保障前线部队所需而筹建的被服厂,原先办在诸暨渎溪乡,后因目标暴露,于1948年8月初迁至养元坑,由陈芝英负责。谁知刚生产了3天,就被敌人破坏,缝纫机、军装等物资被抢劫一空,郭慎敏家也遭洗劫,来不及撤退的裁缝师傅王大木被捕,因拒绝吐露半个字,被敌人就地枪杀,壮烈牺牲。
8月下旬,被服厂在桐庐四管乡(今新合乡)一处叫天堂顶的高山密林中重建。虽然地势隐蔽,但条件极为艰苦,睡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干菜霉豆腐,进出靠一根大野藤上下攀爬,但大家热情高涨。郭慎敏和党员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秘密采购了棉花、布匹运上山,日夜赶制出大量棉军装、棉被和饭包袋,并通过地下交通线,送到前线部队战士手中。
1948年10月,已是金萧支队后勤部主任的郭慎敏受命在山桑尖建立修械所。“四处找木工、车工,买来土硝、木炭以及炼铁用的汽油桶、风箱等,开始制作手榴弹。”郭慎敏在回忆录中写道,试验中一名技工把手都炸坏了,血的代价没有白费,先后生产出3000多枚手榴弹,为前线作战歼敌和反扫荡胜利作出了贡献。
【初心传承这一生】
一个固若金汤的红色堡垒
浦江中余乡西北,连绵大山一望无际。与诸暨、桐庐等交界地带,坐落着一个翠竹环抱的小山村——普丰村养元坑自然村。追寻郭慎敏的革命足迹,我们来到他出生和战斗过的地方。
由于家里贫困,郭慎敏15岁高小毕业后就外出当教师谋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地下党员和进步思想影响,他和同事经常组织学生集会、演讲、捐物,推动抗日运动。
1944年下半年,郭慎敏应聘到诸暨渎溪乡中心小学任教。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同为教师身份的地下党员沈建新。沈建新送给他《共产党章》《我们的出路》等进步读物,同时布置搜集情报的任务。通过暗中观察,沈建新将郭慎敏发展为入党对象,并让其填写入党志愿书,直至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9月,沈建新奉命随金萧支队北撤,一时间白色恐怖的乌云笼罩。艰苦的环境下,郭慎敏依然秘密发展党员,为党保存有生力量。
在养元坑的村中心,有一个偌大的郭氏祠堂,现已被建成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后勤基地纪念馆,展陈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正中两根立柱上,悬挂着郭慎敏撰写的一副对联:“革命精神谱千秋史册永传后世作楷模,峥嵘岁月有多少先驱献身人民求解放。”
1946年八九月间,正是在这里,郭慎敏奉上级指令创办了一所红色小学,并和同学李群成立养元坑党支部。以学校为据点,掩护革命同志,开辟诸暨到浦江联络通道,配合武装斗争。
在这里,郭慎敏宣传革命思想,秘密发展党员,播撒红色种子,不断壮大革命力量,把养元坑建成了一个固若金汤的红色堡垒村。
为了在敌人薄弱环节建立游击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1947年7月我党在诸浦边界成立了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1948年9月改编为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
随着武装斗争日益频繁,部队不断扩大,党政军联络任务愈加繁重。司令部成立后,决定在群众革命思想基础较好的养元坑建立联络总站。郭慎敏担任联络总站站长,在战火硝烟中掀开了革命生涯的新篇章。
一个永葆本色的革命传统
1949年5月,金萧支队与南下解放大军会师,郭慎敏被分配到建德的第四军分区后勤处任处长。9月,前往华东军政大学学习。随后的几十年,他在多个单位工作,最后在丽水军分区离休。
尽管工作调动频繁,但郭慎敏和家人从无二话。每到一地,他都永葆革命本色,主动担责做好工作,不谋一点私利。离休后,郭慎敏发挥余热,担任了10多年的金华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他心系革命老区,经常走访革命根据地,到学校给师生讲述革命故事;他热心公益,捐款捐物,2020年疫情期间就捐了5000元。
“这些年,金萧支队战斗过的地方都建起红色纪念馆,找父亲题词、作报告,他哪怕身体不适,也照样精心准备、来者不拒。”郭慎敏长子郭建昌告诉记者,父亲常说,他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后人:今天的红色天下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幸福生活又是怎么来的!
在普丰村的红色礼堂,有一面“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军人本色”的光荣墙,村子里42名军人齐刷刷在列,郭慎敏排在第一位。
“由郭慎敏开创的普丰红色传统,代代有人相传,上墙的军人还在不断增加。”村支书寿国瑛说,如今的普丰,发展特色林业,兴起红色旅游,开启了大山里的幸福生活。
普丰村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新党员要义务担任后勤基地纪念馆讲解员,为参观者讲好红色故事。鸡鸣社原来的讲解员退休后,村民兵连长寿春强二话没说,主动接过义务讲解员的担子,他反复查阅各种资料,革命故事记得滚瓜烂熟。“我是一名退役老兵,退役不退奋进志,转岗不转报国心,这是我从郭慎敏身上学到的最大收获。”
“郭慎敏和金萧支队战斗的故事,在我们这里口口相传,妇孺皆知。”桐庐新合乡党委委员宋华军介绍,近年修建了金萧支队纪念馆,整修了新合乡抗日民主政府、金萧支队后勤基地等革命遗址群,出版了不少红色读物,开启新合“红色之旅”,每年都有3万多人前来缅怀和瞻仰。新合的乡贤们还成立了老区建设促进会,捐钱捐物、修桥修路,资助优秀困难学子,赓续红色革命好传统。
【记者手记】
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
从金华军分区干休所,到浦江养元坑、桐庐新合乡山桑坞,记者沿着郭慎敏的战斗足迹,一路追寻红色初心。
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入党干革命,图的是什么?身边一个个亲人和战友被害,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没能让他退缩半步,又是什么信仰在支撑?还是郭慎敏说得好:“谁为穷人谋幸福,我就紧紧跟谁走。”
无论是在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后勤基地纪念馆,还是在桐庐金萧支队纪念馆,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生命也要保守党的秘密,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每一件实物,都会涤荡人的心灵。
在鸡鸣社工作的革命者,没有一分工资。他们在农家的矮楼上熬过了寒冬和酷暑,吃的是玉米糊和番薯,睡的是地铺,吃喝拉撒睡和工作都在一间屋子里,没法洗澡没法理发,只能相互剪短一些。
金萧支队为了安全,把重建的被服厂厂址选在桐庐县四管乡距山脚约5公里的山顶上。30平方米的茅草棚白天是工场,晚上变地铺。大雪封山,寒风凛凛,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在陈芝英的带领下,军需被服源源不断支援前线。
历史细节穿透纸背,直击人的内心;现实的细节也同样让人肃然起敬。郭慎敏的外甥郭汝兴说,这些年老家养元坑不少亲戚,为了调动工作、申请补助等原因来找他时,老人从来不肯因私情帮忙。郭老的儿媳方丽霞说,老人公私分明,卡里的医药费从不允许家人挪用一分钱。
郭宝军,桐庐新合革命老区的农家子弟,也是一位红色文物收藏者,2019年被授予杭州红色基因杰出传承者。他协助县文化部门收集、整理金萧支队“口述革命历史”,协助松山村筹建“红色文化陈列馆”。听了郭慎敏的讲述,他独自在深山老林里跑了10多公里追寻革命遗迹,自费在松山岭竖了一块纪念石碑,为金萧支队“黎明前的最后一战”补上了一段历史记录的空白。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哪来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郭宝军说,守护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策划:卢发扬 金大军 贾永亮
文字:徐朝晖 吴俊斐
摄影:胡肖飞 时宽兵
视频:范煜琦
制图:杨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