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位医生笔下的 北伐战争“金西战事”

发布日期: 2021-05-14 08:49

信息来源: 《 金华日报 》( 2021年05月14日 第 12 版)

作者: 邵发明

1927年1月29日(农历丙寅年腊月廿六),国民革命军与孙传芳的军阀部队在金华西部汤溪一带发生了一场激战。时任汤溪县长薛达的《汤溪丙寅战事记》对此进行了记载。

除此之外,笔者反复查找,找不到对“金西战事”的正面记录史料,却找到当时汤溪县与金华县两位医生对这场战事的另一种记录。现在看来,这也算是难得的宝贵史料了。

汤溪设县以来“所未有之大战”

在《汤溪丙寅战事记》中,薛达称这场战事为汤溪设县以来“所未有之大战”。

当时,国民革命军在富阳与孙传芳的军阀部队(孙传芳部由闽、浙、苏、皖、赣军阀组成,号称“五省联军”,兵力约20万。下文称“联军”)一战失利后退守衢州,联军率部于1月22日抵达汤溪,驻扎汤溪、罗埠、洋埠、游埠、诸葛等处。国民革命军调兵遣将,中路军由衢州龙游而下,向洋埠方面挺进;左翼军向诸葛方向挺进;右翼军向汤溪县城方向挺进。29日凌晨,国民革命军从汤溪城东到兰溪诸葛,绵延近百里,发起全线进攻,“枪声炮声连续不绝”,战斗激烈。下午6时,汤溪一带的联军不支,向北退却,国民革命军胜利进驻汤溪县城,右翼军告捷。在这次激战中,国民革命军营长曾咏沂身先士卒,被迫击炮弹击中头部,不幸阵亡。今年4月,汤溪镇施家村发现一段上刻“□第二十六军五团一营曾□□□□□纪念塔”的石柱,即为历史见证。

除了薛达《汤溪丙寅战事记》外,还有没有北伐战争“金西战事”的史料记载?笔者反复查找,找不到对“金西战事”的正面记录史料,却找到当时汤溪县与金华县两位医生对这场战事的另一种记录。现在看来,这也算是难得的宝贵史料了。

汤溪义门医院救死扶伤

张起勋是汤溪义门医院的医生。义门医院1926年开办,地处汤溪县东门。资料显示,到1934年,该院有医务人员8人,其中医师4人,药剂师1人,护士2人,学徒1人,病床10张,规模还是比较大的。1927年北伐战争“金西战事”中,汤溪义门医院曾收治过部分受伤的军人,事后张起勋医师对医院收治伤员情况作了记录。

据张起勋记载,1927年1月,大约腊月二十日,即将过年,战事风声日紧一日,人心惶惶,许多人都搬家逃生。到农历廿五夜,“南北军接触,以致大战”(南军即国民革命军,北军即孙传芳军阀部队),炮声隆隆,不绝于耳。当时汤溪县城内百姓“早避一空,门关户闭,如在无人之境矣”,但是义门医院照常开门营业。廿六早晨抬入两名受伤士兵,是孙传芳军阀部队的,都是腿部被子弹贯穿受伤。到下午,联军溃退,国民革命军受伤的士兵,也陆续抬入义门医院,有50余名之多。受伤士兵凄惨嚎叫,恳求医生赶紧止血镇痛。医生“愧无华佗妙术,救济同胞”,但极力救治,“手术,给药,伺饭,送茶”,忘记饥饿疲劳,昼夜忙碌不息。幸好医院人手较多,还来得及应对。有不能救治而陆续死去的士兵,“暂置门外,殡殓尸首”,由义门医院出资,雇人抬棺,送到城外庙内暂存。

到了廿七夜里,国民革命军忽然接到部队转移命令,义门医院的伤员都用被褥包裹,抬运而去。只有8名重伤士兵,继续留院治疗、调养。半个月后,又将6名国民革命军士兵抬送到龙游后方医院。另外两名士兵,是孙传芳军阀部队的,医生恐他们去龙游有性命之忧,就继续留在医院,虽然早已治愈,但因战事未毕,恐途中不便,不忍心让他们离去,便由医院供养,等战事完毕再让他们回去。

次年农历正月初一,国民革命军又转道汤溪,军医长来到义门医院,一面感谢,一面归还被褥物品等,并支付膳药费15个大洋。

“用军以得民心为主,民不顺,安能获胜”

无独有偶,金华义门医院院长郑锦清,也对北伐“金西战事”有过详细的记录。汤溪义门医院是金华义门医院的分院,金华义门医院1918年创办于白龙桥镇郑阳村,远近闻名。郑锦清(1891—1972),毕业于日本东京慈惠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曾在温州、金华福音医院工作,后在本村创办以眼科为主的义门医院,于眼科享有盛名。

据郑锦清记录,农历腊月廿五夜,兰溪、汤溪、龙游、寿昌4个县,境内同时开火,炮声隆隆,枪声不绝,“耳为之鸣,心为之惊,虽远在六七十里之外,犹能闻晰”。到第二天傍晚,东路联军溃退,廿七日早上中路联军也溃退,廿八那天,战线外三四十里已无联军踪迹,于是老百姓纷纷回家过年。

因为国民革命军纪律严明,人们都乐于亲近。次年正月初一,军长周凤岐宿营郑阳村的高等小学校内,团长张骥宿营在郑锦清家中。第二天正月初二,郑锦清邀请家人及好友7人,前往战线,进行实地调查。先到汤溪白沙驿,只见双方阵亡士兵尸体数十具,有一半还没有入殓,国民革命军阵亡营长一人(即薛达所述曾咏沂营长)。随后到了汤溪城中,因为战事不在城中,没有造成大的损毁。当夜宿在下章村,第二天早晨从罗埠渡江到游埠,见裘家江边(衢江)水中还有联军的尸体10余具,听老百姓说下游还有一百多具尸体,都还没来得及入殓。

郑锦清是医生,所以很注意细节观察,他发现,有两具尸体,一在臂部,一在小腿,都裹着药布,猜是生前即已受伤,包扎后还要被逼着去参战。

从游埠上游渡江到洋埠,见溪边的一堵墙壁上,满布弹孔。到了野猫畈,一望平地十里,从西到东呈一字形遍布战壕。壕内堆满了稻草、甘蔗渣,因为游埠、罗埠、洋埠一带盛产甘蔗,腊月时甘蔗均埋在地下,被联军士兵挖出来吃了。到了梅头,看到一座楼房,三间二合,被联军炮弹炸毁,郑锦清他们还捡了一些弹片,圆的直径15厘米,厚近两厘米,方的几十块,都是生铁铸造,这种炸弹名叫“石榴开花弹”,炸裂时杀伤力特别大。

后来到下伊村(现在汤溪镇附近),这是汤溪西门一带激战的起点。联军整条战线,此地地势最好,依山傍水,山高数丈,山势陡峭,且呈成一字形,东接汤溪城,西连野猫畈,有小路八条,一路一桥,平时农民登山,都由这些小路上去。但这时,桥梁尽为联军所毁,登山的路口也被联军堵塞。山边每距一丈,就挖有一条战壕,每壕二人,能见5里外的敌人,而对方虽行军到山下,却看不到敌方,能战能守。

如此好的阵地,联军是怎么丢失的呢?

郑锦清了解到,联军到了下伊之后,村中粮食鸡畜被洗掠一空,村边一座房子地势较高,稍微遮挡了观察前线阵地的视线,联军就将这座房子付之一炬。下伊村的老百姓恨联军入骨,主动跑到国民革命军中做向导。当日半夜,国民革命军正面发起佯攻,另派一营奇兵,由村民引路,从下伊村东的小路登山,突袭成功,占领了要地。联军此地一失,中路、西路也相继不守。

郑锦清感慨:“总而言之,用军以得民心为主,民不顺,安能获胜。”

北伐战争是中国国民党与当时崛起于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的推翻北洋政府的统一战争。当时,皖系军阀孙传芳占据长江中下游。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决定进军杭州、上海,会攻南京,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率第一、第十四、第十七、第十九军和第二十六军(由孙军第三师起义改编, 周凤岐任军长)自赣、闽分路入浙。1月下旬,东路军第一、第二十六军在第二军配合下,由浙江衢州向杭州方向发起进攻,在金华西部汤溪一带击溃孙军一部,并于2月上旬进占兰溪、金华,乘胜向淳安、建德、浦江推进,2月18日占领杭州。“金西战事”实为北伐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本网责任编辑:杨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