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童炎之歌”背后的动人故事——武义文物事业奠基人童炎的黄金十年

发布日期: 2021-05-21 10:00

信息来源: 《 金华日报 》( 2021年05月21日)

作者: 叶骏 访问次数:

记者 叶骏 文/摄/视频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武义县博物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纪念一个人,回望该县博物馆的前世今生,发扬开拓精研的文博精神。

当天,“童炎之歌——武义文物事业奠基人童炎逝世四十周年展”在武义县博物馆开展,一个被时光湮没40年的文博人进入大家视野。童炎是武义第一任专职文物干部,在当年的艰苦条件下,单枪匹马承担起全县的文物保护工作,他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使数千件出土文物得到保护。

童炎之于文博,属于半路出家,却是“一名拳打脚踢的闯将”。他一步一个脚印,以十年短暂时光,成为武义文博事业的开拓者、武义历史文脉的保护者。他筚路蓝缕、鞠躬尽瘁的文博开拓故事徐徐展开,打动人心。

展馆现场


打过仗教过书

转行文物工作全心投入

“童炎之歌”展分为“以文为业”“开拓新局”“奠定基础”“坚持守望”四个单元,其中有很多童炎当年的工作与生活照,黑白,泛黄,真实记录了他的一生。

童炎1928年出生于湖南常德市桃源县的一个渔户之家,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常德师专攻读历史学专业,并选修了多年英语。毕业前夕加入解放军,参加过渡江战役和解放浙江的战斗,并任排文化教员。在朝鲜战场上,担任连文化教员兼翻译。

抗美援朝结束,童炎到武汉军事学院进修和杭州大学中文系深造学习。1958年武义一中创办高中师资奇缺,他被分配到武义一中担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因教学出色,留在武义教育部门工作。后他又被抽调到县民政、知青办等单位,直至1970年2月,武义县成立文物图书清理小组,童炎被借调至工作小组,开启全身心投入文博事业。经过多年努力,1976年武义县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童炎是县文管会首任办公室负责人。

说是清理小组,童炎实则是光杆司令一个,面对杂乱的各类堆积书籍和出土文物,一时间无法开展工作,于是他请当时下放南湖农场的原省图书馆管理员施月敏和自己的小女儿童湘峰助力,对书籍晾晒、分检、装订、登记,把桐琴果园、源口水库、履坦公社等地出土的文物一一清洗,并和妻子一起,用石膏自制大大小小沙袋小心翼翼修补。为了给新发现的石碑做拓片,童炎到处寻访拓碑专业人士,自学摸索大胆实践,很快从外行变成内行。

对于文物和文物工作,童炎总是充满热情和执着,几近忘我。在当年道路和交通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童炎常常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下乡,开展田野调查,摸清窑址分布。一有出土文物线索发现,则立即赶赴现场,或清理墓葬,或收缴文物。

武义县的文物藏品在童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逐渐增加,到1979年底,全县发掘、征集、收缴的出土文物有2100余件、钱币70余公斤。出土文物以婺州窑瓷器为主,其中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的唐代青釉蟠龙瓶等4件文物极为珍贵;省里借展的多件文物中,可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不少于8件;发现的窑址达86条……这一切,为日后的文物大县奠定了基础。

1975年,童炎调入武义县文管会任专职文物干部。在抢救保护文物的同时,童炎十分注重业余文保员队伍的建设,先后办过多次文保员培训班,吸引武义及周边县市的文博人前来学习。

童炎带队维修延福寺


他和文物在一起

生命仿佛无限延长了

1978年3月,在童炎的推动之下,历时5天的《中国陶瓷史》编写座谈会在武义延福寺召开,会长由同济大学建筑学教授、“现代中国园林之父”陈从周担任。全国30多名专家齐聚一堂,童炎作为东道主,就中国各代陶瓷演变、发展、特点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发言。与会者高度评价了延福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武义文物工作框定了高度。

那些年,武义的文物考古工作在童炎的努力之下,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童炎也多次获得省优秀文物工作者、考古一等奖等荣誉。因为慢慢累积的专业水平和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童炎曾两次受邀到浙江省文物部门工作,但他都放弃机会,坚持留在基层。

出土文物的不断增加,给了童炎越来越大的使命感,他四处奔走,筹措经费,积极推动博物馆馆舍建设工作。1978年,武义博物馆开始打地基,此时全国仅有349家博物馆。1982年12月15日,武义博物馆馆舍正式落成,占地1900余平方米,是当时全国少见的县级博物馆。然而,童炎1981年病逝,再也无法看到凝聚他毕生心血的馆藏文物展示。

二女儿童彩霞说:“父亲专注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真的很能吃苦、耐得住寂寞。我最敬最爱的父亲,53岁就离开了我们,但因为他和文物在一起,生命又仿佛被无限延长了。”

晚年的童炎


他从时间手中

抢救下国宝延福寺

延福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让林徽因夫妇“深深着迷”,被梁思成写进《中国建筑史》。可是,50年前的延福寺曾面临一场浩劫。童炎以自己的学识和胆识,秉持着匠人匠心,从时间的手中抢救下延福寺,为后人留下一座熠熠生辉的“城宝建筑”。

1973年初,童炎在武义桃溪镇陶村福平山勘查古刹延福寺,发现大殿因为年久失修,许多木构件已经霉变朽烂,梁枋脱榫,构架严重倾斜,随时都有倒塌之危险。而整个寺院都被当地生产队用作养蚕、养猪场所和保管仓储使用。

童炎心急如焚,连连呐喊:“抢救延福寺,迫在眉睫!”于是三番五次地奔赴省文管会疾呼,要求上级派人实地考察。在那极左思潮泛滥的年月,童炎全然不顾个人安危,无数次奔走,终于打动了省文管会领导,获拨一万元款项抢修延福寺。

武义县成立了延福寺抢修领导小组,但当时真正对文物有所研究的,也就童炎一个人。面对专业性极高的元代古建筑修复,童炎不断在杭州和延福寺两地来回跑,一边请教专业的问题,一边指挥现场抢修。其中,以民间传统技术矫正大殿倾斜的方法,得到了古建筑专家的好评。

在延福寺大殿抢修的基础上,童炎又对寺内环境进行了整治清理。之后,童炎又主持筹划在寺内举办出土文物、革命历史和古建筑图片展览,向大众普及文物知识,宣传文物和文物保护。

童炎(左)与关口欣也(中)、陈从周合影


童炎之歌 是事业之歌

更是生命之歌

“童炎之歌,是一首积极进取的事业之歌,更是一曲热情澎湃的生命之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认为,童炎先生是一位最基层的文物工作者,在他逝世整整40年后,人们办展缅怀他纪念他,这种身后的荣誉在浙江省文博界是前所未有的,可能在国内也并不多见。原因只有一个:童炎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在40年后依然历久弥新,人们依然可以从他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首先,是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其次,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第三,是止于至善的工匠精神。童炎先生出手不凡,各项工作对标当时最高的业务、学术标准,精益求精,他的工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武义县政协副主席、县文广旅体局局长董三军表示,历史的长河中,过客很多,能留下东西者甚少,童炎属于后者。他一步一个脚印,以十年短暂时光,为武义文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义成为文物大县,和童炎的工作分不开。童炎先生是修补武义时间的人——与其说他是在考古修缮文物,更像是在修补历史的痕迹。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劳伯敏,1974年曾被派到武义,指导延福寺维修工作。他对童炎的印象是做事全力以赴,事业心很强,工作方法对头,办法比较多,像他多次组织业余文保员培训班,这在全国都很少见。“因为有童炎,而且工作做得好,文物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武义在省里经常受表扬。”

(本网责任编辑:杨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