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水电十二局基地缘何落户金华

发布日期: 2021-06-01 09:40

信息来源: 《 金华日报 》( 2021年06月01日)

作者: 夏斌婷

记者 夏斌婷 文   陈斌 视频

【引 言】

5月28日,走进植被丰茂的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局工程有限公司金华基地,郁郁葱葱的绿树仿佛记录着十二局人的创业历程。

十二局成立于1956年。作为央企,十二局接手的都是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新中国第一座“三自”(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就是他们建的。此外,省内还有乌溪江水电站、富春江水电站、紧水滩水电站等工程由他们建造。

十二局在浙江建有金华白龙桥、建德新安江、桐庐富春江等多个后方生活基地,金华白龙桥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在这里,一家四代人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并不是稀罕事。

浙江衢江航运开发工程游埠枢纽工程(金华段) 胡肖飞 摄

缘起新安江

水电站建设

浙江这么多地方,十二局为什么在金华建设基地,还是最大的一个?“这就要提到我们新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三自’水力发电站。”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局工程有限公司基地管理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胡涛说,十二局是1956年建设新安江水电站时成立的。金华是交通枢纽城市,当时建设水电站的设备、建材、人员大都从金华转运,为此当时修建了金岭铁路(后称金华—千岛湖铁路)。这条建德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见证了金华与十二局因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而结缘,当时运送了电站建设需要的大量人员、设备、建材。其客运班次已于2006年停运,但货运班次仍在运行。

建局以来,在承建众多水利水电工程的同时,十二局也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安排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工程局内部的后勤设施(包括衣、食、住、行、教),带有计划经济时期国有大型企业自我设置、自我服务、自我完善、政府备案的特点,企业就像一个“小社会”。

新安江水电站工程开工,职工拖家带口过着“沿江吉普赛人”生活,每个工地都面临大量的后勤生活服务工作。为改变这种繁杂状况,工程局1974年考虑成立后方基地。

1974年3月28日,工程局向水利电力部、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呈送《关于建立基地的规划报告》,请求批准建立基地。翌年11月,工程局再次提出建立基地的请求。1976年2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复工程局在金华建立基地。工程局遂利用自有资金,首先在新安江工地进行基地建设,将原有临时性房屋拆除,原地建造高层楼房。

“1978年11月18日,水利电力部批准工程局在金华白龙桥建设基地。自此,十二局基地建设在全国水电施工企业中率先全面展开。”胡涛找出局志,指着上面的照片介绍,当时工程局共投资8451万元,基本形成金华、新安江、富春江、衢州、丽水5个后方基地。全局基地总占地面积76.96万平方米,建成楼房169幢。其中家属住宅楼129幢,建筑面积22.08万平方米,合计3793套。金华基地建设生活用房2345套,住房建筑面积50~80多平方米不等,在职工中按照职务、职称和工龄等综合积分进行分配。基地建成后,全局职工和家属得以安居乐业。尤其离退休职工有了幸福、安逸的晚年。

工程局所属二级单位大多集中驻扎于金华基地,这里逐步成为工程局政治、文化和教育培训中心。

1995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工程局机关转移至杭州办公,但金华基地仍是工程局最大的后方基地。到了2000年,全局五大生活基地配套完善,环境良好,全局职工的衣食住行问题大为改善。2020年,所有基地“三供一业”和所有退休人员移交地方管理,企业的后勤压力大为减轻,有利于工程局专心抓好生产经营。

新安江水电站 洪兵 摄

2 这里就是故乡和家

63岁的易志刚从湖南老家来十二局金华白龙桥基地工作已经36年,成家立业都在这里。

他告诉记者,十二局辉煌时期,员工超过1万人,来自五湖四海。工人们常年在外工作,辛苦不说,家属、子女的生活和医疗教育条件也较差。有了后方生活基地,又配套了医院、学校、住宅、银行以及商业街等,工人得以安居乐业。“金华的基地也是,早先占地面积有40多万平方米,医院、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便利店一应俱全,我们平时生活基本不用跑出基地。”易志刚说。

62岁的黎美玲这辈子就是围着十二局转。她出生在十二局,父母都在十二局工地上干活。后来,黎美玲顺理成章成了十二局的职工。那时候,子承父业挺常见。

黎美玲热爱工作,也爱单位。18岁时,她成了工地上的电焊工。像她这样的电焊女工还有很多。虽然难免被烫伤和灼伤,但相比钳工、钢筋工、泥水工、风钻工等,电焊算是较轻松的活。“当时十二局的工资较高,基地里还建了电影院,有上千个座位,单位会发免费电影票。”黎美玲骄傲地说,她见证了十二局的黄金时代。

后来,她在工地上和丈夫相识相爱结婚。“我丈夫也是十二局职工的后代,从外公外婆到父母再到他,三代人都在十二局工作。”1986年,黎美玲的孩子出生了。过了几年,因为夫妻俩是双职工,单位给他们分了一套房。房子只有52平方米,却是钢筋水泥浇筑的新房,有敞亮的大窗户。那时候,这几乎是金华最好的住宅了。

黎美玲的儿子长大后,也进入十二局,如今常年在黑龙江工作。“不论在哪,十二局就是我们的家。”

“近两年,有不少摄制组来基地取景,说我们这里的一些老小区,无需什么布景就能拍怀旧电影,这正说明了当时十二局的繁荣!”易志刚说,前年和去年,他就对接过横店赶来的两个摄制组,带他们到基地的菜场、商业街等处拍摄。

“因为大部分管理功能逐步移交地方政府,基地的住户比起以前已经少了大半,但仍有2600多户居住于此。”易志刚说,他们大多是离退休职工,为国家的水利水电事业献出了青春。

也许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里的条件不如外面了,但很多老人还是不愿离开,这里已成为他们精神与生活的家园。每每有外人来此游览,他们总是乐当导游,讲述当年那些事。

“时代在进步,金华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胡涛说,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金华基地也在跟着改变,2009年投入500多万元改造自来水管道,引入了沙畈水库的饮用水;2019年以来,基地又陆续进行了“三供一业”(供电、供水、供气、物业)的社会化管理、改造,将职能管理工作交接给政府部门,并投入部分资金对基地房屋外立面进行修缮,对路面进行改造和生活区雨污分流改造等。

浙能兰溪电厂 洪兵 摄

③ 助力见证金华城市发展

落户金华后,十二局还做了哪些事?

“金华热电厂、义乌八都水库、义乌葟园桥、兰溪发电厂以及衢江航运开发工程游埠枢纽等工程,都是我们驻扎金华后完成的。”胡涛介绍,这些项目虽然有的已停止运营,但在建成时对金华的贡献都不小。

比如金华热电厂,地处金华市区环城西路西侧、婺江北岸堤坝以北。工程占地6.99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1.2万千瓦,年发电量6400万千瓦时,供热量1691.47亿焦耳(节约标准煤39726吨),概算总投资4100余万元,列入国家节能建设计划,是浙江省“七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1987年5月,十二局与金华热电厂筹建处签订承包协议书,这是工程局承接的第一个火电工程项目。工程于1987年12月开工,1990年10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1991年9月,第2台机组并网发电。”胡涛说,这在当时大大缓解了基地内的用电紧张,同时还有不少余电可供给周边村庄。

兰溪发电厂位于兰溪市灵洞乡,距兰溪城区4.5千米,距金华城区21千米。厂区面积41.4万平方米,西南侧临金华江,北侧紧靠金华至千岛湖铁路线,水陆交通便利,是浙江内陆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由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造。

2005年3月,十二局电建工程公司中标发电厂水系统安装工程,2006年底,工程交接结算完成。“该工程的循环水泵房安装工程、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安装工程,还获得浙江省优秀安装质量奖。”胡涛说。

浙江衢江航运开发工程游埠枢纽工程,位于衢江与游埠溪汇合口上游约0.5千米的衢江干流上,坝址上游距离龙游县城20千米,下游距离兰溪市17千米,距离金华城区30千米。游埠枢纽工程的开发建设以航运、发电为主,结合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开发利用。该工程由泄洪闸、船闸、发电厂房等建筑物组成,年平均发电量6475万千瓦时。

十二局承建泄洪闸、发电厂房、上下游河道整治、管理区回填等主体工程土建及泄洪闸、发电厂的金属结构安装。“工程完工后,周边沿线绿化很美,如今都成了游览景点。”胡涛高兴地说。

作为公司职工教育培训职能机构,十二局教育培训中心的主要业务包括企业内训和取证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人员、建筑九大员、水利三大员等)。培训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不仅为局里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还为金华本地培训、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据统计,近三年,该中心就为6200余名内部职工开展了培训,对外培训约3.2万人, 完成职业技能鉴定约200人。

(本网责任编辑:杨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