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施存统《非“孝”》 原文佚失百年后重现

发布日期: 2022-03-16 15:10

信息来源: 金华日报20220315A6版

作者: 章果果 赵晓 访问次数:

1919年11月,浙江一师学生、金华青年施存统(后改名施复亮,以下为行文方便仍用施存统)在《浙江新潮》第2期上发表一篇文章,轰动一时,引发“一师风潮”。此文章即著名的《非“孝”》。

“一师风潮”被认为是浙江新旧文化、新旧思想的一次激烈交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作为浙江近代史上这一重要事件的导火索,直至今日,施存统与《非“孝”》并未淡出研究者的视野,然而,《非“孝”》原文却一直没有找到。

日前,浙江师范大学施复亮政治思想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何民胜带来一个消息:《非“孝”》原文佚失百年后重现。3月9日,何民胜向记者讲述了《非“孝”》原文被发现的来龙去脉。

佚失百年的 《非“孝”》原文被发现

施存统点燃“一师风潮”的这篇文章到底写的是什么?

这是个“悬案”。

《浙江新潮》第2期被查禁后,一直以来,中外研究者都未能得见《非“孝”》真面目。“我在写《施复亮全传》和《施复亮年谱》时,曾到国家档案馆、民建中央档案资料室,以及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杭州等地的档案馆和图书馆查询,都未能找到原文。近50年来,中外研究者提及《非“孝”》,基本上都是依据施存统自己写的两篇文章:《回头看二十二年来的我》和《我写“非孝”的原因和经过》。”何民胜说。

没想到,“悬案”有一天被揭开。

2021年4月,何民胜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北京鲁迅博物馆的田丹,她说在策展时,从钱玄同后人捐赠的资料里,发现了刊登《非“孝”》全文的《浙江新潮》第2期原件。为此,她写了一篇释读《非“孝”》的文章,希望得到何民胜的指导。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何民胜马上联想到当年施存统写给钱玄同的一封信。

当时,处于漩涡中心、“反对唾骂的人满于全省”的施存统,想起了新文化运动旗手钱玄同,他因为主张废除古文而“反对唾骂的人满于全国”。1919 年11月21日,他给钱玄同去信请教,信的最末一句写道:“玄同先生!你是一向反对孝的,请你把反对的理由说给我听,使我尤其可以坚持自己的主张。”他还随信附上了报纸,包括刊登同学凌荣宝反对他文章的报纸,以及刊载《非“孝”》全文的《浙江新潮》第2期。

何民胜猜想,钱玄同后人捐赠的,很可能就是这份随信附上的报纸。

3月10日,记者在论文网站检索到,《鲁迅研究月刊》2021年第8期刊发了田丹《施存统〈非“孝”〉释读》一文。文中说:“该信函和刊载《非“孝”》全文的《浙江新潮》第2期被钱玄同完好地保存下来,现藏北京鲁迅博物馆。”由此也证实了何民胜的猜测。

文中提到,查阅目前国内论及出版刊物和“非孝”事件的绝大多数著述,皆称现在无法找到《浙江新潮》第2期;检索全国珍贵文物数据库,数据显示仅浙江省博物馆存有《浙江新潮》创刊号和第3期……“上述情况表明北京鲁迅博物馆所藏这期很可能是国内唯一一件,非常珍贵。”

《非“孝”》引发 “一师风潮”

何民胜74岁,曾任江苏科技出版社副总编、江苏少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1986年,他在写作《中外名人座右铭》一书时,与施光南有书信往来。2015年出版了《施光南传》。在写作此书过程中,何民胜对施光南父亲施复亮的坎坷一生和卓越成就产生了敬仰之情和研究兴趣,近年来,相继写作出版《施复亮全传》《施复亮年谱》。

“施存统(当时尚未改名)1917年考入浙江一师。在一师,他开始阅读《新青年》和其他进步书刊,思想渐渐发生转变。”何民胜说。1919年夏天,从日本回国的陈望道受聘担任浙江一师国文教员,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新文化运动。他与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四人志同道合,提倡新文学白话文,提倡思想解放,反对尊孔读经,沉闷的校园吹来新风。

1919年9月,施存统与几位同学组织了一个“书报贩卖部”,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社团。

10月下旬,施存统与俞秀松等28位同学成立浙江新潮社,并将《双十》半月刊改为《浙江新潮》周刊。11月1日,《浙江新潮》第1期出版,被认为是“杭州学生界破天荒的出版物”,“宣传新思想最显明的旗帜”。不久,《非“孝”》在《浙江新潮》第2期上发表,引发轩然大波。《浙江新潮》很快被查禁,并在出第3期时,被强令取缔停刊。

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有人喻其为“雷霆风雨”,有人视其为“洪水猛兽”。按照曹聚仁的回忆,指控文章“总在一千篇以上”。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夏敬观责令开除施存统,解聘陈望道、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等老师,遭到了校长经亨颐的拒绝。

1919年底,施存统与俞秀松等同学离开杭州,到北京后加入工读互助团。

次年初,因为校长经亨颐被迫离校,“一师风潮”爆发,历时两个月,以学生的胜利而告终。“一师风潮”成为当时全国学生运动最突出的事件之一。此后,陈望道回到义乌老家,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

“一师风潮”也成了施存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到北京不久后又去了上海。1920年6月,他先后参与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和发起;1922年,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团中央书记……

一睹《非“孝”》 真面目

《施存统〈非“孝”〉释读》中引用了《非“孝”》全文,于是我们也得以在百年之后,一睹这篇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作。

这篇文章是以“存统”的署名发表,名字为《非“孝”》,而非后世研究者所以为的《非孝》。

大概是预料到这篇文章会引起的后果,施存统在文章开头就给读者打了预防针:

我做这篇文章,那些讲“纲常名教”的卫道先生,一定要骂我是“禽兽不如”;就是革新的同志,也要骂我是“神经过敏”;但是我的意志已经决定了!我的良心,逼我非做不可了!他们骂我,也顾不得了!不过我要希望读我这篇文章的人不要看了题目,就“怒发冲冠”,大(疑为“火”)起来;要“平心静气”,看了一遍,再给我一个合理的批评……

时隔百年后再看《非“孝”》,依然觉得惊世骇俗。文中有些观点不免偏激,然而,联系到五四运动的背景,以及施存统的家庭情况也能理解,为什么“我的良心,逼我非做不可了”。在《施复亮全传》中,何民胜详细叙述了《非“孝”》写作的前因后果:受到《新青年》杂志的影响,施存统对孔孟之道不再信仰,并开始反对旧礼教。母亲受尽父亲虐待而濒临死亡的刺激,让他悲愤不已,也对“孝”产生了怀疑。告别母亲离家之后,他坐在山脚下一块石头上,放声大哭,足足哭了半个钟头,这一哭,“哭醒了十多年来做‘孝子’的好梦”。

多年后,施存统在《“五四”在杭州》一文中回忆,本来还打算写一篇《我为什么做不孝的儿子》,以说明他的家庭生活和反抗孝道的原因,可是那篇文章再也没有机会发表了:“那时我的意思很简单,说是反对不平等的‘孝道’,主张平等的‘爱’。对于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用历史观点来分析说明,只是一种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的的确确,全文洋溢着强烈的反抗精神。这大概也是此文引发思想界乃至社会震动的原因。

“《非“孝”》原文的发现,对于研究施存统五四时期的思想有重要意义。”何民胜说,作为一篇重要文章,《非“孝”》将被收录正在编撰的《施复亮文集》第一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