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金华实践

发布日期: 2022-05-13 11:36

信息来源: 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 方军

金华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金华市磐安县考察调研时指出:“磐安生态富县的路子是对的”“生态是可以富县的,生态好不仅可以富县,而且可以让老百姓很富,是很高境界的富”。多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有力推动了生态市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金华的生动实践。

一、做好顶层设计,擘画绿色发展路线图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过程,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认识和贯彻落实不断深化的过程。

1、创建生态金华。200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到金华调研,针对当时偏重于GDP政绩考核的普遍现象,指出要“把生态质量、文化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重要参数”。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这一指示,在2003年初全市环保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不能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经济与生态必须同步发展。金华实施了“蓝天、碧水、宁静、生态、素养”五项行动计划,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2004年,《金华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省级论证和评审,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定》;2005年7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确保到2020年建成省级生态市。金华生态市建设由此进入快车道。到2009年,金华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生态市建设取得优异成效。

2、发展生态文明。2010年7月,市委五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政府第11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标志着金华把生态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2012年5月,在“生态金华”建设大会上,强调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建设生态文明。2017年《金华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初步形成金华市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框架。至2019年《金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

3、打造美丽金华。2013年1月,全市“五城四边三化”行动推进会上提出着力打造精品城市,建设美丽金华。2014年7月,市委六届七次全体会议暨市政府六届八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美丽金华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美丽金华建设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举措。

2016年,市委提出建设浙中生态廊道,这是全国首条全域复合型生态廊道;2018年,市政府审议通过《金华市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浙中大花园建设动员部署会和都市能级提升大会相继召开,金华紧紧抓住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战略机遇,全力打造和美宜居福地;2020年,随着美丽金华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全市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金华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述职大会召开,金华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更高发展阶段,为建设“重要窗口”增添绿色光彩。

二、矢志协同治理,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保民生、促和谐的重点工程。金华围绕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大气环境、水环境、清废排污等问题,以铁的决心和手段开展专项治理,努力构建安全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1、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针对水泥、化工等传统重污染产业集聚情况,2009年全市实施整顿水泥行业、安装除尘脱硫设施、关停与污染治理同步跟进、对工地实施环保式管理、严格环保执法、严抓减排目标等六大举措,城市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2.6%。金华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金华经济发展走向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后,进一步采取淘汰老旧产能,清理整顿涉气“散乱污”企业,借助科技设备开展建筑扬尘、水泥烟尘、工业臭气异味、餐饮油烟、露天焚烧等专项督导行动,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2012年6月,金华率先公布市区PM2.5监测数据并提供网上查询。2017年1月,金华成为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随着全国首个边界层顶大气观测站落户武义县,金华拥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级生态环境背景监测站;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大气环境治理科技化水平提升。

金华深入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在全省率先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建立能源“双控”预警预调机制,实施新一轮绿色化技术改造,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增加绿色生态建设供给。2021年6月,全市发出首张“碳中和”证书,在践行绿色会议、零碳活动理念的同时,进一步在广大市民心目中树立“绿水青山”环保理念。

经过持续努力,金华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居于全省前列。2021年一季度PM2.5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在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中分别排名第8位、第9位,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20位,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

2、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早在2004年,金华就开始实施金华江流域“碧水行动”。2008年以来,各地采取加快建设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实施医化等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重点源污染治理、加大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投入、实施小流域水质断面考核和治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等举措,整治江段水质明显改善。2009年,全市8个出境断面水质达到水功能区要求,其中5个达到Ⅱ类标准;县级以上饮用水质达标率99.06%。

2013年9月,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暨重点行业整治推进会召开,要求要用最严格的责任制、最严厉的监管制、最严肃的问责制,打赢水环境综合治理和重点行业整治攻坚战。年底,全市开展环保“铁腕一号”专项执法行动,打击曝光一批重大典型环境违法行为。2016年4月,全国水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在浦江召开,推广浙江及金华“五水共治”经验做法,扎实推进全国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9月,金华各地举行群泳畅游母亲河活动,实现治水“三年可游泳”的承诺。

金华严格实行环境管理重点区域蹲点督办制度,对严重影响水质的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污染问题进行铁腕治理。先后对东阳南江、东阳江、浦阳江、武义江、孝顺溪等进行挂牌戴帽治理。启动实施清洁小流域战略,由干、支流设置接断面各所在镇(街)行政一把手负责小流域环境整治,取得较好效果。2020年,全市43个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沙金兰水库、安地水库等“八大水缸”饮用水源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或Ⅰ类。碧水清波好生态、好风景,成为市民切身可感的幸福。

3、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随着工业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固体废弃物成为生态环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从源头切断污染源是治污的关键。金华实行建设工程环评分级审批,仅2009年就否决高污染项目近100个,有效降低源头污染;全市环境处罚总额位居全省第四,省级飞行监测达到84.6%。

铁腕整治重点区域污染,2011年整体关闭金华大黄山化工区、东阳竹溪化工区,并对原有地块进行土壤修复。对味精、造纸、电镀、金属表面处理、小冶炼、印染、水晶、废塑料加工等行业深入整治。其中累计关停小冶炼加工作坊2200多家,小冶炼作为一个行业基本在金华消除。通过整治,淘汰了一大批低小散企业和一大批落后生产工艺和重污染产品生产企业,解决了长期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顽疾,促进产业调整和升级,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奋力争创全省领先、全国一流,打造清废排污的“金华样板”。早在2012年2月,金华成为全国第三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2015年5月,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场推进会在金华召开,金华垃圾分类“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得到肯定和推广。

2016年11月,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现场培训会在金华召开,向全国各省市介绍该项工作的“金华模式”。2018年11月,住建部督察组督察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对金华采取的举措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2020年,金华在全省率先完成危废“存量清零”1.7万吨,全市159家重点危废企业和大宗固废产生企业实现视频联网;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2020年12月5日,金华首次实现生活垃圾负增长。12月,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暨运行管理现场会在金华举行,金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经验在全国推广。金华作为全省唯一的“垃圾革命”试点市,为浙江建设成为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作出积极贡献。

三、促进生态富民,构筑全面小康幸福路

当前,金华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的现实任务。从实际看,金华环境资源要素“先天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比较脆弱,资源要素制约日益明显。解决上述矛盾的根本出路是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着力从创新驱动、循环生产、低碳增长等方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强特色生态经济。磐安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探索生态富县路径,扩容绿色经济规模效应。形成中药材、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经济林和生态畜牧业六大主导产业,创设“全国中药产业振兴发展策源地”“国家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样板地”。2020年3月,磐安“盘安药膳”原始股份在香港上市。这是金华首家商标资产上市企业;武义形成茶叶、水果、食用菌、蔬菜和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创成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永康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发展方山柿、两头乌等地方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永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居全省前列,其中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总量4个,为全省第一。

2、着力推进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在“文旅富县”战略带动下,养生游、节会游、休闲游等模式竞相发展,民宿经济、田园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积极探索“工业+旅游”等新模式,将茶文化、丝路文化等融入,集文化传播、培训、住宿、体验、购物休闲、养生为一体,打开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2020年磐安累计接待游客14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打造“长三角知名康养旅居目的地”;永康形成唐县镇“葡萄长廊、贡姜产地、荷花湿地”,前仓镇“一山一峡一谷一村”,西溪镇影视基地,龙山镇“花满地”小镇等特色精品产业板块,西溪镇、南山木语成为全国首批森林文化小镇和森林康养基地试点。

3、引进绿色低碳工业,形成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和中医药健康等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含金属表面磷化处理工序及环保型替代新技术、新能源汽车标准化技术取得重大成果,就是金华生态科技应用的实例。2019年,金华“公路隧道蓄能自发光应急透导系统”列入交通运输部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是全省唯一入选的项目。

4、培育绿色服务业,完善生态设施配套。因地制宜对村庄进行景区化改造、基础设施旅游化配置、城区公路精品化提升,打造美丽村庄、公路和田园。自2008年启动高效生态循环示范基地项目建设,金华先后建成29个示范基地,实现了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和生态化利用,有效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多轮升级工程,全市4466个行政村全面开展了村庄整治,县(市、区)农民收入全部突破2万元大关,贫困现象全面消除,美丽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

四、激发创新活力,打造绿色生态“金”样板

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过程中,金华敢为人先,生态文明建设亮点频出,创造出许多全省、全国的“第一”,体现出非凡的金华智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金华样板”。

1、在空气环境治理方面,于2018年率先成立“蓝天办”专班并实体化运作,联合各部门协同作战,常态化开展“联防联控”蓝天保卫行动;首创乡镇和工业园区空气质量预警机制,全域建成乡镇空气自动监测站,第一时间将污染溯源到具体网格,实现精准治气、科学治气;在全国率先使用遥感监测车开展“遥感+执法”联合路检执法行动,先后获得多位省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经验。

2、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早在2002年,金华就筹建沙金兰库区生态自然保护区,举行规划听证会。12月22日,时任市长楼阳生同志约见傅大富等市人大代表,就他们在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要求在沙畈乡沙金兰库区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的议案》的办理情况作通报。市长约见人大代表的做法在金华尚属首次。2009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国家层面直到2011年才开始生态补偿机制试点。2016年,金华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两级流域水质考核奖惩制度,首开“双向补偿”先河;并在2018年制定《金华市流域水质生态补偿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的地区。

金华还积极探索流域水质预警应急机制,设立全市、流域、县(市区)、乡镇、企业五层次应急预案,采取环保联动执法、企业限产停产、生态用水调剂等措施,确保水质稳定在Ⅳ类水以上。2010年,建立环境问题督察通报制度和流域治理奖惩激励制度,从机制上给整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根据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每年排出一批重点问题,挂牌督办,限期办理。每月在《金华日报》上公布金华江水质情况,公开监督。为加强治污的激励考核,设立金华江水环境保护防治专项资金,定向使用,有效提高各地水污染防治的主动性。2012年9月,启动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试点工作。2015年3月28日,反映金华治水故事的电影《迫在眉睫》举行首映式,这是全国首部“五水共治”环保影片。11月19日,金华市“智慧治水”信息系统正式建成上线运行。11月26日,金华市“五水共治”系统工程入选全国20个“2015民生示范工程”。2018年1月,兰溪市工业水厂投用,在金华率先实现分质供水。金华“治水十法”获时任中央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污水处理厂“金华标准”为出台“浙江标准”提供示范经验;创新“生态洗衣房”模式,实现了洗涤废水统一纳管处理,在全省推广经验。2020年,金华综合治水创新之举“河长制”,获国务院正向激励,全国仅10个地级市获此殊荣,金华是省内唯一入选的设区市。2021年5月,金华捧回全省首次颁发的“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金鼎。山水之城金华成为全省、全国水环境治理的“优等生”,交出了高分答卷。

3、在固废处理和垃圾分类工作方面,更是涌现出多个全省、全国第一。2004年4月,全省首座村级垃圾焚烧站,永康市古山镇青后叶村垃圾焚烧站开炉。11月,全省首座实施紫外线消毒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义乌市污水处理中心消毒灭菌项目投入运行。2019年11月,全国首个垃圾分类研究院——金华垃圾分类研究院在浙江师范大学揭牌成立。2020年1月,全国第一个生活垃圾分类岗位技能培训班在金华开班,300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专管员和分拣员分班进行培训考级。1月22日,市建设局垃圾分类专班颁发全国第一本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职业能力初级证书。2021年,全省率先印发《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发布全省首个生活垃圾“分类大全”。生活垃圾分类“两定四分”法、工业垃圾治理“三个五”机制等工作亮点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借鉴的样板。

4、全方位落实森林城市群建设。2018年9月,全省首个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浙江省金义都市区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2018—2027年)》通过专家评审。“十三五”期间,金义都市区森林城市群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建设主体的国家级试点,“国家森林城市”(市本级、东阳、义乌、永康)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浙中生态廊道入选浙江省百个民生发展创新案例。义乌、浦江、磐安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金华、东阳、义乌、武义、磐安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省唯一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落户磐安。浙中大地的绿水青山化为一座座金山银山,成为金华高质量发展的最美注脚。

五、加强法治建设,铸造生态文明护航舰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需要有效运用法律制度和法治手段予以维护,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1、在制度层面,“十三五”之前主要围绕治污治气治水,出台环境保护监管整治、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减排、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固废清运处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垃圾分类处理等制定部门和行业规章制度、实施细则等规定,体现了金华为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为生态文明法治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2009年11月,还组建市环保应急联动小组,以提高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并完善了相应的应急保障措施。

2、在立法层面,2015年7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决定,金华等5个设区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金华取得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事项的地方立法权。2016年10月金华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42次会议通过、2016年12月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批准的《金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成为金华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规,为水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十三五”期间,根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明确新时代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加快环境法律的立改废释工作,切实提高环境立法质量,补齐生态保护立法的短板,积极推进相关法律的生态化,加强配套环境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加快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实现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此期间,金华生态环境立法立规向全面纵深发展,从宏观规划到具体细则,多领域、多层次、多方面构筑生态环境法治红线,揭开了金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的新篇章。如审议通过《金华市“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方案》《金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金华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金华市区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金华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金华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金华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办法》《金华市城市绿化条例》等,深入贯彻实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一法一条例”。立法力度之大、执法尺度之严、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3、在执行层面,金华完善环境监管和执法体制机制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全市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通力合作,建立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制予以推进,生态环境案件诉讼、审判,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生态环保领域全面强化行刑合作,信息互通共享;充分发挥司法部门职能,携手建立联席协作新机制,每年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保持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高压态势,构筑坚实法制防线;深化联合培训和宣传,提升环境保护执法水平,共同维护生态环境,护航美丽金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