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夜读党史(354)丨红色文物见证·石臼和山棚铺见证粟裕率红军在金华打游击

发布日期: 2022-06-25 19:29

信息来源: 2022-06-22 10:57:16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金华党史

2022-06-22 11:02:33 来源:浙江在线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开国大将粟裕用过的“红色”石臼

这只石臼,是原宣平县子坑村(现属武义县)村民刘宝泰家舂米用的。上世纪30年代,粟裕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转战浙西南时,曾多次用其舂米。这只“红色”石臼,现收藏于武义县中共宣遂汤工委纪念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粟裕带着一支小分队,踏着积雪来到宣平县子坑村村民刘宝泰家借宿。刘宝泰家单门独户,居住在子坑村外一个地处深山密林名叫冷浆塘的地方。1930年,宣平县曾建立过红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红军人数达2000余人。子坑村一带曾是红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的根据地,红军在当地的影响力很大。得知是红军来了,刘宝泰夫妇忙摘下红辣椒熬汤给大伙暖身,抱来稻草给战士们铺垫。粟裕率小分队在刘家住了几天,每天用石臼舂米做饭。

后来,国民党宣平县自卫队探知刘宝泰家窝藏过“共匪”,便上山“围剿”,砸了刘家的石臼(现在我们看到的石臼上的裂缝就是当年被国民党宣平县自卫队砸坏的),烧了刘家的竹箬铺。刘宝泰只得带着一家人到外村投靠亲友,冷浆塘只剩下被砸坏的石臼和残垣断壁。

上世纪70年代,这只石臼被扛到武义县延福寺,作为革命文物展览。2020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暨宣遂汤工委纪念馆在原子坑村落成开馆,这只石臼便被收藏于馆内,成了镇馆之宝。

粟裕等红军将士住过的山棚铺

80多年前,在银坑村周围的山坳里,搭有多个山棚铺。这些用竹子、木头和茅草搭就的山棚铺,留下了一段峥嵘岁月里的革命历史佳话。

1935年5月至1937年10月,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部分战士,多次来到婺南山区银坑一带开展革命斗争。国民党为了割断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曾采取了“拆村移民”“五户联保、十户切结、串联报告”等手段,在银坑村周边强迫拆迁8个村21户,烧毁了峙姑殿、茅坪坞、三丘田等小村房屋20多间,对革命群众的革命热情进行无情镇压,也给红军生存造成了巨大困难。

红军为了不连累百姓,就常常住在周边大山山坳的各个山棚铺里(有时也秘密住村上)。据不完全统计,在银坑及芝肚坑等村周边的山坞中及山岗上,就地取材,搭有大大小小山棚铺40多个,大多是地下党员带领革命群众与红军一起搭的,银坑一带的地下党支部成为红军的坚强后盾。其中在草茵背,由钟土根、钟金荣、钟法生等人搭的一个大棚铺,可供上百名红军住宿和开大会用。山山岭岭都有红军的落脚点,到处都有红军的宿营地,让国民党“拆村移民”“清乡围剿”等阴谋活动宣告失败,红军得以生存发展并星火燎原。

银坑周边大山上还有一个个天然岩洞,在红军挺进师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也常常躲在这些天然岩洞里。在银坑戴家后山上有一天然山洞,洞口草木茂盛,在山下很难发现洞口,此洞相传曾躲藏过多名红军伤员,由银坑地下党员为他们送饭,伤养好后才离开。银坑村人都称之为“红军洞”。

粟裕回忆录中写道:“在那三年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部队大部分时间是露营,青天作帐,大地当床,很少脱过衣服睡觉,经常和衣而卧,枕戈待旦。”由此比较,粟裕将军在银坑一带尚有山棚铺或山洞居住,已经算是相对较好的生存环境了。对“以门阵、银坑为中心”的宣遂汤革命根据地,粟裕评价其是“比较稳定的后方,成为我们在浙赣线以南和浙西南地区坚持斗争的重要基地之一”。这一个个让粟裕将军和红军战士能稍稍遮风避雨的山棚铺,其作用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银坑村周边大山山坳里或大或小的山棚铺及天然山洞革命遗迹,是婺南山区革命历史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