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夜读党史385|陈望道和蔡慕晖的结婚请柬

发布日期: 2023-01-26 15:32

信息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浙江在线

作者: 金华党史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这是《共产党宣言》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与蔡慕晖的结婚请柬。粉红色的请柬,四周波浪形,凸出一圈牡丹花,高16厘米,宽12厘米,纸质是民国时期的照相纸。请柬中文字为大红色,非手工书写,上书“谨定于十九年九月十六号在浙江东阳蔡宅乐顺堂为小女慕晖与陈望道先生组织新家庭纪念招待,亲朋敬候”等字样。这张请柬的珍贵之处不在于它是90多年前的旧物,而在于新郎新娘的不寻常。

  新郎陈望道是义乌人,是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翻译者。1920年,他在故乡义乌分水塘村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4月底,陈望道带着《共产党宣言》翻译手稿到上海。经李汉俊、陈独秀校稿。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首次刊行问世。此后,陈望道经常到上海各大学讲课。

  1920年,蔡慕晖到上海大同大学英文专修科学习。有一次,陈望道到蔡慕晖所在的学校讲课,蔡慕晖坐在最前排位置,认真聆听做着记录。她为陈先生的渊博学识和风趣谈吐所折服,下课后就勇敢地请陈先生在笔记本上签了名。

  陈望道得知眼前的这名学生是东阳人时,就用方言与她亲切交谈。这年年底,蔡慕晖受聘担任全国女子青年协会编辑部编辑。其间,她经常向陈望道约稿。陈望道虽然忙于翻译马克思著作,但还是抽时间撰写支持妇女解放运动的文稿。

  旧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陈望道感同身受。陈望道以笔为武器,犀利地揭露和抨击旧式婚姻制度的罪恶,一次撰文中揭露旧式婚姻的悲剧,他愤懑地说,“满身侵着我也在其中的婚制底罪恶底悲观”。

  蔡慕晖也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因为有着相同的理想和信念。渐渐地,两颗心紧紧地靠拢,走到一起。

  为了将支持妇女解放运动的理念传达给更多的人,这份结婚请柬由蔡慕晖的父亲发出。作为共产党人的陈望道到东阳女方家里结婚,这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传统习俗的一种挑战。      

  1930年9月的这一天,蔡宅村民居乐顺堂内喜气洋洋,热闹非凡,乡村的人们还未听到过“文明结婚”这一新词语,就像赶集一样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

  乐顺堂正厅中央悬挂着孙中山先生遗像,匾额上挂着红花绸带。在风琴的伴奏下,几位学生唱着《春天的快乐》。结婚仪式开始,新郞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新娘戴着眼镜,披着纱巾,在伴娘的簇拥下姗姗走进堂屋。新郎新娘手挽着手,不跪不拜,只向长辈和证婚人致鞠躬礼。证婚人向大家介绍了新郎和新娘相识相爱的恋爱过程,祝愿新郎新娘白头偕老,永浴爱河。尔后,孩子们向新郎新娘献花。婚礼全程不到一个小时,简单、文明又浪漫,既没放鞭炮,也不办酒宴。这一年,陈望道40岁,蔡慕晖30岁。

  婚礼仪式结束后,陈望道、蔡慕晖和她的父母亲及兄弟姐妹,在张挂着大红灯笼的厅堂里,合影“全家福”。婚礼后,他们赠送一架从上海运来的风琴给永宁小学以作留念。这在当时的乡村小学是一笔难得的厚礼。这架风琴至今尚存。

  陈望道、蔡慕晖这一举动可以说是开创了东阳文明婚礼之先河,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他们的爱情和真理的味道一样甜。

  (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