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在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的跑道上,永康曾经快人一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最早也是最具特色的就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墁塘之路”。
古山镇墁塘村位于方岩山脚下,早在明朝和清朝,村民就依靠制作木杆秤为生。永康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这一点对于墁塘村民尤其感受深刻。为摆脱缺地少粮的困境,村民们只好继续着先辈们的钉秤手艺,解放后又增加了修磅秤、加工磅秤零配件等技术。
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进程中、在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私人打铁钉秤都被严令禁止。为了生计,村民仍想尽办法偷偷摸摸钉秤挣钱,墁塘因此一度被视为“资本主义老窝”,公社办“学习班”就从墁塘村找人充数。
村里也曾尝试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1970年,墁塘村办起了秤钮组,1975年又创办了钉秤组,把工具集中到大队,实行统一上下班,以工分计酬。“吃大锅饭”的结果,就是大家开着小铁炉磨洋工,不仅没有脱贫致富,还原材料浪费惊人,社会矛盾重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夜春风来,特别是1981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墁塘村民纷纷“斗胆”尝试开办家庭工厂。一个铁墩一个锤,家家户户干起来。170多家钉秤家庭作坊,吸纳了80%以上的劳动力。
公社虽然不干预了,可难题还是来了。当时,衡器及配件的推销与业务承接多数是与国营集体单位打交道,需要介绍信和统一发票。村里急群众所急,想出了一个法子,即:把一家一户的家庭工厂组成联合体,注册一个五金厂,确定专人管理日常事务,统一开具介绍信和销售发票等,然后按每户销售额计算,6%上缴国家税收,1%上交公社作管理费,3%作为大队集体积累。
这一模式,不仅为村民解决了难题,还实现了国家税收、社村集体经济、村民家庭收入的共赢。一时间,墁塘村80%以上的农户开出衡器制造作坊。有了公共积累后,村里购买冲床替代手工,大大提高了工效。1982年,墁塘村总收入达到71万元,成了全县有名的“冒富村”。
1982年秋,时任金华地委书记厉德馨到墁塘村考察。当时,金华地委除了积极推进金华地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还十分重视乡镇工业的发展,正在认真思考和探索本地区实现工业化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厉德馨来到墁塘,只见该村“庭前院后响叮当,家家户户致富忙”。他走进一间厂房,一站就是10多分钟,3名工人专注干活没有一人抬头看他。厉德馨十分感慨:干活这样卖力,大有希望!
厉德馨察觉到,通过民营的方式发展地方工业,是一条能够充分调动农民从事工业生产积极性并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子。他当即指示《金华报》以《墁塘之路》为题,连续发表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号召农村凡有条件的都要积极发展家庭工业,新华社、浙江日报也随后进行了报道。
“墁塘之路”就此形成。
“墁塘之路”是一把钥匙,彻底打开了解放思想搞改革的大门。“云游四方”的五金工匠纷纷回家办厂,乡、镇、村、户“四轮驱动”,乡镇集体及私营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永康的黄土丘陵变成了黄金宝地。
1982年,地、县领导及时引导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社员走“墁塘之路”,为发展民营经济开了好头。
“墁塘之路”是一膛炉火,点燃了永康人民改革开放的创业激情,并接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永康企业家,将永康建设成为辐射全球的“五金之都”。
“墁塘之路”是一条黄金路,永康从此走上工业强市的阳光大道。永康五金产业,随着改革开放推进,逐渐演变为以民营企业为主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1987年,国家科委来永考察,墁塘之路成为改革开放典型。
(永康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