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总结推广“浦江经验”、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经验交流会在浦江县召开。同时,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信访局下发通知,要求学习运用“浦江经验”,进一步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下基层解决信访问题,更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2003年9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把浦江作为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第一站,开创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先河,“浦江经验”由此形成。
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亲自关心和推动下,2003年12月29日,20省道(现210省道)浦江段如期开工;2015年10月,全长19.8公里的210省道浦江段全线贯通,解决了西北部山区百姓的出行难题。
2003年以来,浦江县始终围绕深化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探索出了一系列信访制度改革,全县信访总量从2002年10307件次下降到2022年的629件次。2017年,浦江县信访局被评为“全国信访系统先进集体”。2018、2019、2020、2022年浦江县均成功创建全省“无信访积案县(市、区)”。2020年,浦江县被国家信访局评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2022年,浦江县成功实现平安浦江“十七连创”。
“浦江经验”是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群众、直接推动解决信访问题形成的好做法。经过20年坚持和发展,“浦江经验”创造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干部能力作风、加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210省道浦江段,是连接浦江东西部的要道,西与建德、桐庐交接,东与义乌交界,贯穿浦江县城,途经虞宅、杭坪、浦阳、浦南、黄宅等五个乡镇街道。全长43.751公里,一头连着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头连着千岛湖,是浦江县最长的一条省道公路,也是当地最美的一条公路,更是全县人民通向美好生活的一条共富之路。
通过这条路,党和政府与老百姓的距离更近了,百姓致富、奔小康的路更平了。210省道浦江段全面串联起仙华山、通济湖、马岭等景区,以及新光村、薛家村、上河村等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形成了茜溪双姑山水公路环等4条旅游美丽公路环线,引爆了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经济。比如虞宅乡,以国家级创客基地廿玖间里、鱼泡泡多彩田园国际营地等景点为重点,沿210省道打造茜溪悠谷景区,实现一路一景。2022年,吸引游客10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亿元,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省旅游风情小镇,茜溪夜游精品线入选全省12条夜游精品线,马岭村、前明村、新光村入选省级农家乐集聚村。
以210省道浦江段为纽带,浦江近几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百姓“共富路”。如沿线的杭坪镇因路制宜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全镇形成4个蔬菜专业村,农业企业25家,家庭农场7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果蔬产品远销义乌、杭州、上海等城市。据统计,2022年浦江县种植水果10万亩,收入15.57亿元,其中葡萄收入13.42亿元,被誉为“江南的吐鲁番”;蔬菜播种面积7.78万亩,总产值3.22亿元;茶叶总产量1025吨,总产值0.986亿元。
以210省道浦江段为重点,浦江还全力打造“内联外畅”综合交通体系,全县形成了75公里的“一环”干线路网,实现30分钟内循环,1小时通联金义都市圈,提升了交通配套服务能力,优化了投资环境。当前,浦江、建德、桐庐两地三县市共建,总投资60亿元,打造华东最大极限运动体验旅游度假区——马岭天观。
在这个盛夏时节,浦江境内机械声隆隆,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等交通项目正稳步快速推进。浦江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杭温高铁(二期)浦江段17座隧道已全部贯通,14座桥梁已有9座完成浇筑并合龙,全线铺轨前最后一道工序——无砟轨道先导段也开始施工;351国道浦江联盟至兰溪界段工程也已开工。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浦江与金义都市区、杭州都市区乃至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合肥至温州高速公路桐庐至义乌段项目也进入前期阶段……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浦江县将对标省委“支持金华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理念,立足浦江“一核两极三区四带”城市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北承杭州都市区、南接金义都市区”的两圈交汇点区位优势,积极构建“一心两轴三环五向”(“一心”为杭温高铁浦江站;“两轴”为“十”字型格局的“一横一纵”,横轴由351国道郑家坞至浦兰交界段、235国道郑家坞段等组成,纵轴由合温高速、杭温高铁等组成;“三环”为城市快速环、城镇干线环、美丽交通环;“五向”为桐杭沪方向、义金温方向、诸杭沪方向、桐临方向、兰金建方向)综合交通总体格局,加快融入金义都市区、杭州都市区。
通畅的交通,串联起浦江县域的一个个景点、一家家民宿、一座座农家乐,也带来了百姓的幸福、带来了归乡的游子、带来了村庄的蝶变。
“小周,你帮我申请的政府高龄补助,钱都到账了。真是感谢你呀!”浦阳街道宣和社区92岁的董阿姨,租住在当地食品公司的集资房。因为年龄大了,听力不好,加上儿女不住在身边,她在日常生活中多有不便。为此,宣和社区相应网格所属的第六支部党员,对其开展定期走访,并提供日常代买、代办服务。在董阿姨看来,“党组织对她的关怀,比子女还要来得真切”。
董阿姨对网格员的赞叹,缘于宣和社区“支部建在网格上”的精细化治理。据了解,宣和社区位于浦江县城中心,是一个驻区单位多、沿街商铺多、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口多的“四多”省级融合型社区。此前,该社区有7个网格,但社区党委在工作中发现,党支部与网格之间因组织架构不协同存在弊端,部分网格居民有需求找不到党员,党员与网格员无法精准为居民提供服务。为此,去年该社区根据人口规模适度、资源配置有效的原则,把原有7个网格优化成11个网格、52个微网格。
同时,宣和社区通过“党建+微网格”模式,链接“社区党组织—党小组—党员—楼组—居民”五级架构,形成金字塔式网格体系。每个微网格,均配有网格长、网格员、网格服务队、楼组长、楼助理,实现“队伍建在网格上”。
今年3月,宣和社区根据县委提出的“支部建在网格上”精细化治理模式,采用新建、撤并等方式调整优化为11个网格党支部,将243名党员全部纳入11个网格党支部管理,推动网格支部建设和党建工作力量全覆盖。由此,社区党员的工作目标更加清晰,责任更加明确,让居民尝到更多“甜”。
为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宣和社区还以居民聚居的“台门里”情怀为切入点,推行邻里党建,使党员和居民把“党的要求”变成“我的追求”,把“社区的事”变成“我们的事”,让居民打开家门、敞开心门,在睦邻友好的各项活动中凝聚正能量,让好家风促好社风,让好党风带好社风,打造一个又一个睦邻自治集聚点。
与此同时,该社区还以“红色台门里”为议事单元格,有事议事、谋事成事。社区党委书记定期召集会议,只要与社区居民相关的事项,不论大小,一事一议。议事过程全程记录,对不同问题分派专人办理,限时书面答复,解决群众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做到“小事不出台门,大事不出社区”。
围绕群众需求,宣和社区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级各类党组织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激发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该社区先后获得首批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省示范型党群服务中心、省民主法治社区、省善治社区、省四星级社区服务综合体等荣誉。
近日,郑宅镇芦溪村文化礼堂内张灯结彩,一场简朴庄重、热闹喜庆的婚宴成为四乡八邻传颂的美谈。
“以前办喜事放在酒店还得来回包车,花费比较大。在文化礼堂办婚礼省心又省钱,体面热闹还减少了浪费。”芦溪村村支部书记周成伟表示:“现在村民越来越支持我们的工作了,愿意找红白理事会出主意,也放心交给家宴中心承办,对于大摆宴席、相互攀比等行为自发抵制,家风更和谐,邻里更和睦。”
郑宅镇产业特色鲜明,现有工业企业547家,涵盖挂锁、服装、五金等特色产业,挂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50%,是全国挂锁生产集散地,去年全镇工业总产值71.36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规上工业产值8.76亿元。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治理,郑宅镇传承和深化传统家风,实施“好家风指数”评价体系,实现基层政治、法治、德治、自治和智治的“五治融合”,促进乡风文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85%的村成功创建了无案件、无信访、无安全事故“三无”村,2020年郑宅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基层治理案例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典型经验》。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是便利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与办事创业的重要支撑,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一线延伸。浦江县2022年度五星办事员、郑宅镇2023年上半年最高办件量办事员潘玲仙,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她所在的三郑村周边有两个工业园区,流动人口近万名。潘玲仙及时办理流动人口登记,为农户办理门牌证,加大“不出村可网办”覆盖面。截至目前,已办理各类服务事项2500余件。正是许许多多像潘玲仙一样的办事员,方便了村民办事,让“办事不出村”成为可能,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政务服务需求,让“浦江经验”变得更有温度更有底气。
为传承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好理念好传统好机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回应好群众关切。郑宅镇人大结合好家风评价体系,创新推出“家务事”代表来督办这一活动载体,各级人大代表下选区督办“家务事”,切实解决民生实事。6月份“家务事”代表督办情况办结率达到50%,其余事项正在有序推进中。
暑假一到,浦江县仙华街道中埂社区五老工作室的“共享爷爷”,再次迎来亮“绝活”的时候:免费教授孩子练习书法、组织器乐培训、传授砂罐制作……该工作室自去年挂牌成立以来,身具书法家、退休教师、退伍老兵、非遗传承人等不同身份的多名“共享爷爷”,已为社区300多名6—16岁的青少年提供了诸多关爱服务。
“共享爷爷”模式,既解决了老年人自感“无用”的焦虑,让老年人在社区事务、公共生活中找到实现价值的平台,也有助于解决年轻父母没时间好好照顾孩子的问题,还打破了社区邻里间的陌生感,无疑是一项多方共赢的创新举措。事实上,这一模式只是中埂社区“小哥+老哥”治理机制的一个缩影。
中埂社区位于浦江县城东部,辖区面积3.5平方公里,有住户1059户,总人口485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比例大致趋于1:1,是典型的“半城半农”“亦村亦社”社区。
针对社区人口结构复杂、青壮年人口占比高、“双职工”家庭多、“一老一小”问题突出等现象,社区党委以“金华有爱、幸福婺里”现代社区创建工作为契机,打造“有事找小哥、帮忙找老哥”党建工作品牌,推动社区老少双向互助治理。
通过“自荐+推荐”的方式,由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牵头,吸纳社区党员、志愿者,以及法官、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士,组建起132人的“热心小哥团”和108人的“帮忙老哥团”。针对日常民生堵点、高频服务事项,“小哥+老哥”按照行业、特长、年龄分类分级,细化组建代跑代办“小巷骑兵”、托管托育“小巷园丁”、法律维权“小巷助理”等12支服务小分队。
此外,通过排摸收集“小哥”“老哥”的需求清单、资源清单,由社区按一对一、一对多匹配建立“小哥+老哥”结对帮扶模式。目前,社区累计梳理制订96项工作任务,确定“小哥+老哥”小巷团队职责,推行“小哥助老”公益助餐、健康助医、接送助行、代跑助急、志愿助养,以及“老哥帮小”政策宣讲、托管托育、法律维权、纠纷调解、心理疏导等十大服务行动,合力打造“共建共联为老年服务,互帮互助促青年成长”社区温情治理场景。
为激励导向,让“小哥+老哥”的互助动力更为持久,中埂社区还建立起“志愿兑换积分,积分兑换服务”的机制——与商店超市对接,“达成志愿者点单,服务站买单”的点对点互动。其间,每半年开展一次县、镇(街)、村(社)三级联动“好家风”农(居)户评选,实行志愿服务加权赋分,“家风指数”评比结果作为金融贷款、就业帮扶、子女入学、征兵入伍、荣誉推荐、吸收入党、后备干部培养考察的重要依据。去年,有6名机关单位的“活力小哥”被列入后备干部培养,2名“星级老哥”被吸收入党,帮助137名外地“小哥”解决了子女入学公办学校的问题,社区治理越来越和谐。
好的基层治理方法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把更多的社会矛盾、邻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中埂社区的“小哥+老哥”治理机制,给存在类似治理难题的其他社区提供了有益借鉴。近年来,中埂社区先后获评省级现代社区、省级民主法治社区等荣誉。
“非常感谢您,钱不多,却劳烦你帮忙处理了这么多次,非常感谢。”近日,在白马镇司法所,老陈拿到拖欠半年的工资,拉着张伟军的手连声道谢。
张伟军调解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1月,主调解员张伟军退休前在基层工作了20余年,对处理劳动争议、损害赔偿、房屋宅基地等有着丰富经验。白马镇有企业300多家,员工6300余人,2022年涉及劳资纠纷的案件多达50余起。退休后,张伟军运用情理法相融调解方式,3年来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00余件,生动体现“浦江经验”在基层的创新实践。
为确保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避免案件移交过程中信访苗头隐患的滋生,白马镇从百姓需求出发,结合全镇“大调解”工作机制,推出“车轮上的调解室”。“车轮上的调解室”组织专职调解员、村法律顾问、政法干警等精干力量主动下沉到村,让群众在家门口、在田间地头、在矛盾纠纷发生现场受到优质高效的调解服务,把解决矛盾纠纷由“百姓跑”变为“干部跑”。除了按需求随时下村之外,“车轮上的调解室”每半月到一个村开展一次现场排摸指导。
“车轮上的调解室”是白马镇在推出“大调解”工作机制完善案件流转的延伸,把调解场所从镇一级调解室下沉至矛盾纠纷发生地,现场定纷止争,就地调解、就地办结,避免案件从村到镇移交过程中的矛盾升级,有效化解当事人矛盾纠纷。该镇还邀请各村调解员现场观摩,实现调解技能“传帮带”,坚持以民为本,现场观摩调解,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群众法治观念。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全力打造和谐白马——针对农村矛盾纠纷多为“田间地头”“屋基墙头”“巷口街头”的特点,“车轮上的调解室”带着法律顾问、科室成员、司法人员等力量第一时间下沉到村,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就地调解、就地办结,实现矛盾纠纷的源头解决。
白马镇充分发挥乡贤、人大代表人缘好、威信高、见识广、有思路等优势和特长,将群众诉求化解在走选区、访民情的“当时”“当地”;设立“白马民情e站”,搭建“白马微镇事”镇级网上民情收集平台,让基层人大工作与“大数据”接轨,有效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着力打造赓续接访下访“浦江经验”的特色基层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