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夜读党史436丨金华红色新闻人物之大众报人赵平生

发布日期: 2024-01-23 11:06

信息来源: 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

2024-01-22 20:24:27    来源: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 

  赵平生(1903-1990),原名赵受向,义乌仓里人。在浙江省立第七师范上学时,因闹学潮受处分自动离校,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他回到义乌在县城阜亨店内建立中共阜亨酱园联络站,担任负责人。12月,国民党义乌县党部成立,赵平生担任常务执委。后曾三次被捕,与党失去联系。1944年重新入党。赵平生曾先后任《盐阜大众》报主编、盐阜区行署文科处科长、编审室主任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华中建设大学系主任、华东大学代理教务长、华东革大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校长、华东教育部工农速成中学校长、中国扫除文盲委员会副司长、党组副书记,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文字改革出版社总编等职,有《新哲学读本》、《学习与修养》、《辩证唯物论辞典》、《写话教学法》等编著,还主编和合作编辑过《大众的书》、《大众文库》、《中山大词典》、修订《辞源》(合订本)等书。

创办《盐阜大众》

  抗战时期,共产党为发动群众抗战,在各个地区创办党的机关报。《盐阜大众》报就是其中一张。它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张报纸的创办人之一是义乌人赵平生。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1月20日,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盐城重建,盐城由此成为华中解放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1942年3月,赵平生来到盐城,担任盐阜区行署文教处科长兼编审室主任。盐阜区是华中五分区所在地,是联系华东、华北、华中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枢纽。

  第二年春天,赵平生到《盐阜报》工作。由于形势紧张,《盐阜报》不能准时出刊,赵平生和其他同志办起了一张油印小报《通讯》,用通俗的文字介绍反“扫荡”的情况。由于文字浅显,这张小报也受报社警卫员和伙房炊事员的喜欢。

  1943年4月25日,《盐阜大众》报创办,先为半月报,后改旬刊、三日刊;先是油印,后是铅印;版式先是八开四版,后是四开四版。赵平生任主编。

  《盐阜大众》报的编务工作实际上是由赵平生在做的,他对报纸的定位是,要办一张泥腿子报纸,就是报纸是给大众看的,力求通俗。

  报纸发刊词《告读者》说,想出一种泥腿子报,专给不识很多字的大众看。用极其浅的文章和图画,登载盐阜区以及国内外的新闻消息。还有大众言论、大众知识、大众通讯、大众写作以及故事、歌谣、连环图画、小辞典等,好给大众做学习的材料。提出了“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办报口号,把报纸办得让“初识字的人能看懂、不识字的能听懂”。

  《盐阜大众》报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宣传报道,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始终突出时事宣传。除了宣传时事和党的政策外,还根据群众的切身需要,刊登各种科技常识、卫生知识和文化娱乐的内容。二是大力宣传“人民战争”思想,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浅显解释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传播敌后根据地军民抗战捷报,揭露日伪罪行与阴谋”等。三是有步骤地展开减租减息、惩奸反霸的宣传。四是动员干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战胜敌人经济封锁。五是普及新文化运动,积极帮助广大工农在文化上翻身。

为大众办报

  办一张给大众看的报纸,就要了解大众的情况,了解大众的需求。抗战时期的大众是谁呢?就是工农群众,就是普通战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识字不多,文化水平不高,但对抗战时局很关切。赵平生针对大众的这个特点,在办报中有许多创新。

一是刊登大众喜欢的稿子。《盐阜大众》初创时的新闻,以改写《盐阜报》或新华社发的稿子为主,尽可能的把稿子改得通俗些,口语化些。过了一段时间,自采新闻的分量增加了。

  采写哪些新闻呢?赵平生和编辑部的同志一起,每到一个住地便同当地干部交朋友,到农民家里和他们谈家常、谈生产,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新闻报道的内容自然就有了。写好新闻稿后,他常常先念给农民听,问他们听不听得懂,说话在理不在理,报道的事情能不能使他们动心,并请他们提修改意见。

  为了让识字不多的人能看懂文章,不识字的人能听懂文章,报社制定了一个常用字表,采编的稿子,如有超过常用字表时,就要改过来。改好后还要念给警卫战士或炊事员听,如果他们听不懂,就要把稿件修改至听得懂为止,才能发排见报。

二是采用“写话”法,培养工农通讯员。《盐阜大众》初办时采编人员只有两个,报纸为半月刊,后来为十日刊、星期刊、五日刊、三日刊。为解决缺人手的困难,赵平生就组建工农通讯员队伍。通讯员们觉得写文章是件高深的事,不是拿锄头的手能掌握的。为此,赵平生采用“写话”的做法,破除大家对写文章的神秘感。“写话”就是让大家心里有什么话要说,就写什么话,不硬做文章。

  赵平生鼓励大家说:说话,大家都会说,也能说得生动,如果把想讲的话记下来,由报社编辑稍为改一改,文章就写出来。经赵平生的动员、鼓励,有些通讯员动手“写话”了,把作品寄到或送到报社。赵平生关照编辑,要尊重他们的“话”,不要改得文绉绉的。渐渐地,《盐阜大众》的通讯员就多起来了,编辑部收到的稿子也多起来。编辑部对通讯员的来稿是“仔细看、用心选、精心改、尽量用”。不用的,赶快回信,指出缺点,帮助提高。《盐阜大众》还经常召开通讯员座谈会,相互交流经验。报社不但帮助工农通讯员提高写作能力,还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由此,《盐阜大众》涌现出一批“一手拿笔头、一手拿枪头、一手拿锄头”的记者、编辑、通讯员。1944年,《盐阜大众》报有工农通讯员400多人,1945年有近2000人。

三是在“小”字上做文章。《盐阜大众》报版面虽小,但内容丰富,设有大众言论、大众知识、大众通讯、大众写作,以及歌谣、快板、连环图画、小调、小诗歌、小故事、小笑话、小辞典等栏目,不但有本地和国内消息,还有国际新闻。文章短,句子短,口语化,不少是盐埠本地方言。

  由于报纸版面小,容量有限,赵平生就在“小”字上做文章,提倡写短文,刊登“小新闻”,长篇新闻才三四百字,短小新闻只有几十个字。稿子虽短,但内容丰富,这样的新闻,读者喜爱。

报纸评价高

一是大众爱看。《盐阜大众》报办了一年多,在当地就有了知名度,喜欢它的人不少,对它的要求也高。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版面从八开二版改为八开四版,刊期也从开始的半月刊缩短为旬刊、周刊,办报的人也增加到五六个人。《盐阜大众》报成了苏北抗日根据地颇有影响的一份报纸。它在抗日战争中,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广泛团结群众,对推动和保证战争胜利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领导点赞。《盐阜大众》办得好,受到了新四军领导人刘少奇、陈毅和黄克诚的赞扬。洪学智评价说:“这张在抗日战争最艰苦岁月中创刊的报纸,战争年代曾经是鼓舞盐阜军民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的进军号角。”

三是同行的榜样。《盐阜大众》“是共产党最早的地区党报,在各个革命时期都有过光辉的业绩。”“办这样的通俗报纸,在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来说,还是首创,谁也没有经验。”(赵平生《回忆与希望》),《盐阜大众》报在华中地区以及周边解放区影响极大,山东革命根据地出版的几种通俗报纸,很大程度上吸收借鉴了它的经验。

  1958年4月25日《盐阜大众》创刊15周年前夕,刘少奇特意从北京寄送手书的题词到盐城。全文共156个字:“热烈祝贺盐阜大众报的十五周年!热烈祝贺在过去革命斗争中有过光荣历史的盐阜区人民,在争取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根本改变我们祖国和盐阜区的经济文化面貌的斗争中,获得更大的光荣。盐阜大众报在这一伟大的改造自然界的历史性的斗争中,应当在各方面起积极促进的作用,鼓舞人民的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进行一切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