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夜读党史474丨浙江时代先锋的清廉故事⑦胡冬生:部长回乡当支书

发布日期: 2024-10-22 12:00

信息来源: 潮新闻

作者: 金华党史

胡冬生,1954出生,浙江永康人。197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永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办主任,市政府驻京办主任等职。2007年,胡冬生从驻京办主任退居二线,拒绝了多家企业的高薪诚聘,回到从小长大的小山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达六年之久。六年,他当了一名好支书+孝子!这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就像一片无杂的雪原一样纯洁,用那份真诚去守护彼此一生的天空。

胡冬生出生在永康偏僻的普通农村家庭,刚落地就被养父母抱领。青年时代,他种过地,教过书,后来参军入伍,在部队宣传部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退伍回乡后,到人武部门当过临时工,一度以为人生注定平凡。不料,部队里锻练出来的写作能力让他显山露水,很快就被当时的永康县委破格录用,安排他到县委报道组工作。

几年后,由于文字基础扎实,工作勤奋努力,刚满三十岁就走上了市机关部门领导岗位,先后担任永康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办主任,市政府驻京办主任等职。

2007年,永康市委组织部找胡冬生谈话,因年龄关系,需从岗位上退下来,准备让其担任某商会负责人。他没有答应,向组织上讲了埋在心里多年的打算:养父母80岁了,自己18岁出来当兵,30多年未回去,要回村务农,陪陪两老。

他选择回老家陪伴父母双亲,结果“被上任”成为村支书。上任后,胡冬生不烧“三把火”,而是郑重承诺“三不”:不拿村里补贴,不为亲属谋私利,不收村民办事礼。

为了改变小山村的落后面貌,胡冬生忙里忙外。跑乡进城,未向村里报销一分差旅费,还自掏腰包帮村里安装路灯、购买音响、添置健身器材;平时村里几十、上百元开支,也是他从口袋掏出来的。

老支委胡永安记得很清楚,当年是老胡多次走路出山,向有关部门申请来13500元救济金。先是给16户困难人家每户500元,又给历任村支书的9位老党员每人200元,剩下3700元买电热毯、金龙油等发给军烈属时,还缺140元,胡冬生又自掏腰包贴上……残疾人胡高楼忘不了,那年春节胡支书上门检讨:因外出,胡高楼的救济金漏给了。“是胡支书用工资买来年货,包了500元红包补发给我的!这样大公无私的人当村支书,村里面貌肯定能改变!”胡高楼激动地说。

老胡的“约法三章”中,有“不拿村里一分报酬”。但有次一位村民背地里说,老胡没有完全做到,这引起老胡的警觉。之后,老胡从会计胡绍德那里,发现家里人曾帮他代领150元误工费,为此,他马上掏钱还掉,并说:“我说过不拿村里一分报酬,必须说到做到。”上任两年,胡冬生为村里节省开支,还掉债务近10万元。

为改变穷村面貌,胡冬生天天劳动在山坡、田间。在他的带领下,马坞村宽敞道路铺进来了,漂亮路灯亮起来了,村口公园建起来了,顺利通过了永康市级村庄整治验收,偿还了多年遗留的债务,还被评为永康市“森林村庄”和“生态村”、金华市和浙江省绿化示范村,原生态观光旅游村现已初见雏形。对此,他深情地说:“我是马坞村的儿子,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回乡做点事是我的本分。”

(摘编自:《浙江日报》,2010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