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恭与婺剧

发布日期: 2024-02-22 09:29

信息来源: 金华日报(2024-2-16 A4版)

作者: 王晓明

在金华历史上,张恭(1877—1912)是最不能被忘却的人物之一。他出生在府城隍庙旁文昌巷,自小有“神童”之名。12岁考取头名秀才,清光绪二十八年中举人。同年参加终南会任首脑,将其改名为“龙华会”并纳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轨道。1907年3月武装起义失败后东渡日本避难,1908年回沪被捕。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任金华军政府民团长、同盟会浙江支部长兼都督府参议等要职。1912年11月,张恭英年早逝。

他让婺剧成为 宣传革命最佳形式

在宣传反满抗清过程中,张恭曾尝试用新式报刊传播革命思想。1904年6月,他创办浙江中西部第一份现代意义的报纸《萃新报》。但通过实践发现,当时社会大部民众,尤其农村群众基本上目不识丁,报纸杂志对他们难起作用。而在金衢盆地,起义造反的主力军只能是农民。因此必须寻找另一种贴近农民大众,能有效激发他们反清斗争思想觉悟的动员手段。

平日里,张恭是个不折不扣的婺剧戏迷。小时居住的文昌巷北端为府城隍庙,另一头通关帝庙,两处常年都请戏班娱神演戏。长大后他经常与朋友相约听昆曲赏徽班,成为梨园内行。这番经历让他认识到,中国土生土长的古老戏曲、观众是这块盆地中生动而富有活力的文明元素,也是发动农民群众最直接有效的宣传工具,足以星火燎原,点燃摧毁满清旧世界的熊熊烈火。如他所说:“我办戏班除了与民同乐外,主要是要发扬虎威,吃尽世间恶魔。”

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恭办起自己第一个婺剧班社“张恭大班”,又名“李庆福班”,由花旦李宝剑带班,主要演员有小生小牛、大花金邦、老生李棠、二花鲍智富和小花冯进流等。戏班在金、衢、严、丽各地巡回演出,声誉日隆。两年后为培养新一代婺剧艺人,他又开办第二个徽班“张恭小班”,又称“汪永庆班”,班中名家荟萃。他亲自参与演员选拔训练、剧目创作事务,带领团队巡回演出。成为婺剧界那个阶段直接参与婺剧演艺活动文化程度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人,对婺剧以后的发展兴盛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这种作用与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婺剧内容的改革创新上。张恭以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视野才学,直接参与婺剧传统剧选拔改编,及新剧目创作排练,让婺剧有了带有革命意义的提升。

在金衢地区流传500年的婺剧,其农民化、地域化特点独特鲜明。流传的传统剧目500多个,大部分演绎忠奸斗争的故事,洋溢着忠孝节义、尊老爱幼、扶正祛邪、见义勇为等中华传统理念。但也有部分班社过分迎合观众口味,一些演出剧目品位不高,甚至低俗庸俗。因此张恭带领的两个戏班便如同鹤立鸡群,演出剧目立意较高,指向鲜明。剧目大多为反抗异族入侵,激发观众民族意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化堕落,鼓励民众反抗压迫剥削。时人总结:“多演宋明亡国之事,以隐喻复仇之旨。由是众人皆大感动,不期而归者数千人。”观众看戏后纷纷反映:“看了张恭戏班子的戏,能出一肚皮肮脏气。”

为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张恭经常在演出前登台,发表慷慨激昂的主旨演说:“皇帝不种田,当官的不挣钱,吃的却是山珍海味。老百姓睡半夜起五更,一年受苦受累做死做活,到头来还是挨饿受冻,这是什么道理?”针对当时国难当头现状,他大声疾呼:“要救中国,先得把这批不中用的大官小吏一起打倒!”演说言简意赅,每次都引来热烈掌声。

他让戏班成为 辛亥革命联络站指挥部

随着形势发展经验积累,张恭敏锐地发现戏班另一个重要用途:反清秘密活动联络点和情报站,甚至武装起义指挥部。旧时戏班跑码头走江湖,流动性隐蔽性强,避险能力也强。演出时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且演员从小习武练功,真有突发事件,也能真刀实枪抵挡一阵。张恭带领戏班在八婺各县及衢、严、处等地一边演出,一边招兵买马,进行起义前组织动员工作。许多当时浙江民主革命领导人纷纷前来共商大计。接头地点通常就在张恭办的两个戏班里,且往往就在他们巡回流动演出变换的演出地点。经常在张恭戏班子出没,并多次随团活动的浙江重要革命领导人有魏兰、陶成章、徐锡麟、王金发等,以及人称“鉴湖女侠”的巾帼英雄秋瑾。

于是在婺剧史上,便镌刻下这样极富戏剧性的场面:简陋草台上大锣大鼓,披挂整齐的英雄演绎除暴安良、起义造反大戏。而舞台下某个角落,还真有一批叱咤风云的革命领袖人物聚集会商。一些有关浙江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就在急鼓繁弦的婺剧演出中制定发布,古老婺剧就这样,为中国革命作出特殊奉献。

他引领婺剧艺人成为革命敢死队

张恭婺剧活动的第三个重大贡献,就是言传身教,为婺剧界培养出一批优秀特殊人才。这批艺人不仅艺术出类拔萃,更追随他武装起义,成为冲杀斗争最前沿,勇冠三军的突击队与敢死队。

在辛亥革命中,婺剧艺人是浙江中西部反清革命一支可靠勇猛的生力军,还涌现出几位永垂史册的辛亥首义英烈,如徐顺达、倪金等,成为戏曲史上值得深入发掘研究的闪光点。其中一些人的牌匾,还被供奉在光复之后金华府首次举办的社会各界公祭英烈大会主祭台上。

第一位婺剧辛亥英烈叫徐顺达(1869—1907)。金华乾西天师畈人,张恭大班的武旦,扮相雍容大度,演唱嗓音圆润甜脆,很受观众欢迎。他自小武艺超群,忠实重义,很快在斗争中显露才华,被委任为龙华会金华县分部红旗,平日担任张恭贴身保镖,小班管账先生,张恭最得力助手之一。秋瑾来金华时,徐顺达还临时担任其警卫。陶成章夸奖他:“凡会中兄弟一闻顺达命,市者无不弃筐筥,耕者无不弃耒耜,竭蹶踊跃以从事。”还说,“秋瑾所最信任者为义乌吴琳谦及金华徐买儿、武义周华昌。”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徐锡麟、秋瑾发动皖浙起义,任命徐顺达为光复军参谋,指挥金华、兰溪、浦江、汤溪四县军事行动,肩负重要职责。但事发前,他因与当地豪绅有其他争讼而被关押。金华党人准备发动劫狱救他出来,却因事机不慎泄密,遂被知府嵩连下令立即杀害,壮烈牺牲。

第二位婺剧辛亥英烈叫倪金,张恭戏班的武功演员。自小拳脚功夫了得,与徐顺达是生死之交。入会后忠诚勇猛,被秋瑾指定为金华起义交通部长,担负交通联络职责。起义命令传达金华后,倪金设法来到狱中通知徐顺达,然后前往布店购置黑布,以为起义军制作识别标志,但在购买过程中与布店老板发生争执,引起清廷侦探警觉,而被嵩连下令逮捕。匆匆审讯后与徐顺达一起走上刑场,在金华兰溪门英勇就义。

辛亥革命光复金华后,在府城隍庙举行公祭英烈万人大会,主祭台上一共陈列七位英烈牌位,其中就有徐顺达等人,足以见证婺剧界为革命作出的贡献。

他是当代戏曲改革的先驱者

张恭不仅是戏曲爱好者、活动家,也是我国近代史上戏曲改革先驱者之一。他曾抱病亲自撰写大型时装戏《民国记》,并指导排演。剧作直接反映辛亥革命真实史实,赞誉革命先驱推翻满清统治的义举与精神,强烈震撼当时的剧坛和大众人心。

那是辛亥革命成功不久,被清政府关押四年的张恭回到金华,受到万人空巷欢迎。此刻他耳边震响的,是婺剧铿锵有力的威风锣鼓,眼前浮现出与他相依为伴,已在刑场、战场壮烈捐躯的先烈志士。于是他奋笔疾书,一句句激昂念白,一声声铿锵唱词倾泻而出,一部用婺剧形式宣传辛亥革命丰功伟绩、赞美英雄牺牲精神的大型时装戏《民国记》很快问世。

所谓时装戏,就是表现现代生活,穿着现代时装表演的戏剧。内容上再现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式上演员改穿当时社会时兴的服装,化妆、头饰也尽量接近生活。因此角色在表演、唱腔、念白、动作各方面,都必须经过相应改良。全班人员集思广益,借鉴文明戏(早期话剧)等现代艺术表演手法,对唱腔、台词及人物台步、手势、眼神、身段等精心设计,努力与时代相吻合。

当时金华城最大戏台在府城隍庙内,雕梁画栋,气势非凡,1912年初夏《民国记》就在此首演。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真实感人。戏中还出现了现代枪、炮等道具,带给观众新奇感受。

剧中有一革命党人,为躲避清廷缉拿,竟将自己的脸埋入炒得滚烫的黄豆之中,变成一张麻脸。这角色原型即张恭本人,他曾用此方法毁容躲过清兵追捕。台下观众随着剧情跌宕,一会儿泪流满面,一会儿激奋昂扬,当演到经历千难万险最终胜利时,舞台上出现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形象,观众顿时如同见到真人般激动万分,掌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将戏推至高潮。

首演极为成功,路人街谈巷议,“看了《民国记》,胜利勿容易;前辈泪和血,染红新天地”。

《民国记》在金华长演不衰,直到民国九年(1920)仍有演出。这台文明大戏在婺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开启金华时装戏演出先河,也是中国文明戏演出先锋之作。有关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现代戏(文明戏)就诞生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因此金华婺剧应该是最早演出现代戏的地方剧种之一,是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金华精神”在艺术领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