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送烈士“回家”过年

发布日期: 2024-02-28 09:46

信息来源: 金华日报(2024-02-09 A11版)

作者: 季俊磊

2月5日,一阵敲锣打鼓声,打破了东阳市横店镇良渡村的寂静。

78岁的金水明早早地站在家门口,眺望着远方,等待着从未谋面的父亲“回家”。“来了,来了!”听到锣鼓声,金水明忙招呼妻子循声迎出去。见到父亲画像的那一刻,金水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爸爸,您终于回家了,妈妈等了一辈子,临走前都没能再见你一面……”

金水明的父亲是金钦相,东阳市横店镇良渡村人,革命烈士。金钦相1950年10月入伍,1951年4月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牺牲,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179团文化教员。当天,东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巍山镇志愿者协会以及孟祥斌烈士遗孀叶庆华为烈属送上烈士画像,让烈士与烈属在年前得以“团聚”。

弃笔从戎 一心报国

金钦相从小家境富裕,父亲是生意人,家中有街面房和染布坊,还有碾米坊。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让金钦相从小衣食无忧,读书成为他的头等大事。“小时候听奶奶说,父亲不仅读书好,体育也很强,是学校里的‘明星’。”金钦相年少聪颖,学习成绩优秀,而后考入宁波中学,直到高中毕业。

金钦相本想继续升学,学成后报效国家。然而日寇入侵,让他不得不回家躲避战祸,后来在横店当了一名教师。金钦相曾先后在东阳市后里学校、夏厉墅学校、菁莪小学等处任教。他的学生方岩曾发文回忆:“公之神态,风度翩翩;公之教态,平易近人;公之品质,受益终身。”

1950年春,金钦相受同学邀请,赴宁波教书。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全国上下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高潮,报名参军成为众多热血男儿的选择,金钦相毅然放下教鞭报名入伍,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9团。“我父亲参加过长津湖反击战,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苦战20天,打出了国威,把美军赶到了三八线。”说起这些,金水明眼神中满是自豪。

1951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攻击,敌机狂轰滥炸,金钦相不幸在第五次战役中光荣牺牲。

金钦相牺牲时年仅29岁,没有为家人留下一张照片。方岩退休后,特意到东阳市民政局、东阳市档案馆等处搜集资料,最终发现了一张金钦相照片,只不过照片上的五官已经模糊不清。方岩把照片处理放大,外加相框,送给金水明收藏。

“母亲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后晕了过去,看着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她又不得不选择坚强。”金水明坦言,父亲参军前曾询问母亲意见,她不仅不反对,更是写信支持丈夫:“家里有我,等你得胜归来,我们一家人好好过日子。”之后,金水明母亲发誓:“终身不再嫁,替夫尽孝,将子女培养成人。”

“我从记事起就知道,母亲常常在半夜思念父亲,很多次背着我们哭到泣不成声。”母亲离世前,特意将金水明和妹妹喊到床前,“若有机会知道父亲葬在哪里,你们记得带捧土回来,撒在我的墓上,这样我们也算团圆了”。

2月5日,金水明望着父亲的画像,嘴里念着:“母亲,父亲回家了,咱家团圆了。”

送烈士“回家” 为烈属圆梦

同一天,叶庆华作为“为烈士寻亲”志愿者代表去了金东区赤松镇桥里方村,为方汝元烈士的家属送上烈士画像。“入朝作战前,方汝元的妻子就怀有身孕,可没能看到孩子出生,方汝元就牺牲了。孩子5岁时,从继父家出走,一个人跑回老家生活。当年的村支书就说,这是烈士的孩子,每人留一口,也要让他吃饱。”叶庆华说,很多抗美援朝烈属盼烈士“回家”已经盼了70多年,很多烈士的直系亲属都年事已高,不能让他们留下太多遗憾。

方汝元的儿子方银尉多年前已经离世,生前经常和妻子方爱芬说起父亲的事。“我每年清明、冬至跟着丈夫去扫墓,他总是遥望着远方,轻声哼着一首歌:翻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烈士的墓前来了红领巾……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他在怀念他的父亲。”丈夫离世后,方爱芬一直把他的遗愿牢记在心:去朝鲜,带回父亲墓前的一抔土,让他落叶归根。

1929年5月,方汝元出生在金东区赤松镇桥里方村,从小他就是个调皮活跃的人,跟着学武出身的爷爷长大,刀枪剑戟样样拿手。尤其他的枪法,让其中一个表弟记忆深刻:在山里,他常常一枪就能打中小鸟、山兔。1951年3月,方汝元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报名参军。他的父亲劝他:“你妻子才怀孕6个多月,你怎么忍心舍下?万一出了事怎么办?”方汝元回答说:“我有一身好本事,就一定要去报效祖国,你们不要发愁,我们一定能打胜仗。”

方汝元参军后,全家人都在等他的平安信,等他安全回家。起初几个月,家中还能收到方汝元寄回的信件,里面还夹着他穿着军装、意气风发的照片,其中一张合影写着“支前临别纪念集影于八连七班”,落款时间:1951年9月26日晚。一个多月后的1951年11月13日,方汝元在朝鲜黄海道谷山郡细林里於野洞牺牲。

“父亲”这个词于方银尉而言,不是有血有肉、温暖真实的存在,而是那些泛黄信件中的文字,是定格在照片里的形象,或站着,或坐着,穿着军装,戴着军帽,永远21岁的年轻模样。

“公公一共寄回4封信。他在信中说,自己力气大,干力气活最好,所以在车队拉车。”方汝元是怎么牺牲的?家里何时得知这个消息?方爱芬记不清很多细节,隔壁村一位和方汝元一起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带回一些消息。“这位老兵说公公是被炸弹炸死的,而他也在战役中腿部中弹留下残疾。”

传承了烈士的血脉,方银尉得到了很多人的关爱,他常怀感恩之心。方爱芬说:“小时候他经常去公社吃饭,知道他是烈士的儿子,大家都说一定要给他一口吃的;他人生中第一双雨鞋,是读初中时同学看他赤着脚心疼,一起筹钱给他买的;师范毕业后,他当了老师,村里还让他兼会计,等于做两份工作。”

带父亲回家,成了方银尉的遗愿,这几年,方爱芬一直在为之努力。“感谢为烈士寻亲的志愿者送烈士‘回家’,为烈属圆梦。”近两年,方爱芬的身体有些不好,但她想去朝鲜寻找公公的计划从未放弃。她说,丈夫的遗愿,也是她余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