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久雨初晴,黄雅云一早起来,穿上簇新的蓝色袄子、厚厚的黑色棉裤,戴上黑色毛线帽、军绿迷彩手套。这天是她的大日子。
义乌植物园里,一块背景板早就竖立起来,写着“黄雅云女兵百岁生日暨女神节活动”。
是的,抗战女兵黄雅云今年100岁了。
电视里的故事,她是剧中人
近些年谍战剧热播,《暗算》《风声》这些片子有个共同点,里面都有发电报的情节,谍战双方要在无线电波承载的情报上进行一番较量。
这便是黄雅云在抗战时的岗位。那些争分夺秒的敲击,对日军电文的监听,曾经是她的工作日常。
“奶奶最喜欢看抗战剧,剧里如果出现发电报的场景,她还能随口说出人家发的电文内容。”黄雅云的孙媳妇潘小利说。
初见黄雅云这个绝技,潘小利很惊讶,时间长了,渐渐习惯了。倒是近些年,黄雅云会皱着眉头告诉潘小利,好些谍战剧里的发报声听不出是什么内容,全是乱码。再后来,黄雅云耳朵聋了,听不清电视里的声音,也就不计较剧中发电报有没有敲对了。不过,她爱看抗战剧的习惯依然保留下来,虽然听不清台词,但能看清字幕,理解剧情也没什么困难。
有时候,潘小利看着抗战剧里那些穿着旗袍或洋装的美丽女子想象奶奶当年的样子。黄雅云没有任何年轻时的照片留下,家里现有最早的照片是她和丈夫在50多岁时拍的。照片里的女子虽然已经有了年纪,依然温婉动人,可以窥见一点当年上海大小姐的芳华。
黄雅云不是义乌人,是义乌媳妇。她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兴塔乡厍上村,家境优渥。日寇入侵时,她正读小学六年级。因为战火,她之后的求学路时断时续。读高二时,她听人说报名参军能够去后方继续学习,便和同学一起报名,也果然上了学,学的是打电报,被培养成一名译电员。
黄雅云原本申请去后方工作,就在这时,她遇到了在金山县打游击的国民党士兵王道德。这个文质彬彬却敢于跟日寇拼刺刀的男人打动了她的心,于是留在上海前线跟他一起继续作战。抗战期间,因为工作能力强,表现优秀,她还受到过上级表彰。
1949年黄雅云和王道德结婚。两人回到王道德的老家义乌,过起了清贫的生活,一过就是大半辈子。2014年,寻找抗战老兵的消息传来,在儿媳妇傅水美的鼓励和帮助下,黄雅云和丈夫递交了资料,双双被认定为抗战老兵。
成长期的义乌,她是建设者
上午读书,下午看看电视,跟儿媳聊聊天,是黄雅云如今的生活日常。
百岁高龄的黄雅云视力还好。看电视的时候,她坐在离电视机1米远的位置。她看的书都是大字本,每个字有桂圆那么大,大多是繁体字。志愿者曾经送她一本日本投降时的降书复制本,她还把全文读了出来。
心情好的时候,黄雅云还会写点毛笔字。她的书法娟秀,颇得义乌书法界人士赞誉。每次潘小利发朋友圈,都会引起一片赞叹。还有不少人上门求字,觉得百岁老人写的字能给人带来福气。今年,黄雅云还为上门求字的义乌市书协顾问朱胜斌题写了斋名“囧庐”,对方回赠了一枚刻有“雅云”二字的印章给她。
“字写得好可能也有遗传,奶奶的儿子、孙子字都写得很好。”潘小利说。黄雅云的两个孙子开了一家书法培训部,规模不小,他们对奶奶很孝顺,加上黄雅云本人目前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补助,如今的她生活过得富足。
然而,在黄雅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活都是窘迫的。这个曾经家里有佣人服侍的上海小姐,不得不用双手挣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来。
傅水美与王道德是同村人。她还记得,小时候去王家串门,看到黄雅云总是在忙碌。她除了不擅长下地干农活,各种活都做得很好,还擅长纺线,从早到晚都在忙。尽管自己家条件不太好,但黄雅云对来串门的邻居家小孩总是很客气,有什么吃的会拿给他们吃。公婆二人的善良,是傅水美嫁入这个贫寒农家最主要的原因。
在那段岁月里,义乌成为市场经济的先行者。黄雅云家也开始从事小商品贸易,她儿子王关文前往外地贩货时遭遇意外,一车十几万元货全没了。全家人不得不从头干起,节衣缩食还债。傅水美开始在家里做鲜面条卖,后来又在菜市场里开了个店,公婆都给她打下手。这家面条店一直开了20多年,黄雅云天天起早贪黑,帮着操作面条机和面、擀面、切面……直到傅水美开始拿退休金,这盘生意才歇业,已是耄耋之年的黄雅云结束了为生计操劳,在家里照顾中风的丈夫王道德。
2016年王道德去世之前,黄雅云一直在照顾他。潘小利拍过一张黄雅云给王道德喂苹果泥的照片。她说,当时她见到这一幕,便没来由地湿了眼眶。在她眼里,这就是世上最浪漫的事,相濡以沫,携手百年。
一百岁的年纪,她是女英雄
黄雅云的生日会来了100多人。除了黄雅云,到场的还有90岁的徐桂菊和88岁的姜延亭两位女老兵。三位老人见面,都有些激动,相互握手,你朝我笑笑,我朝你笑笑。
志愿者为黄雅云表演了歌舞、道情、乐器等节目。参与表演的义乌市民楼菊芳说,自己原先是做生意的,退休以后经常跟朋友一起唱歌跳舞,还学道情,走旗袍秀,感到义乌这些年越来越漂亮,大家的日子越过越舒心。这次有人告诉她,要为抗战女老兵表演,她就赶紧来了。她说:“非常感恩这些老一辈,是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带孙子来植物园逛的广西人白宝福看到这边有表演,驻足观看。见到人们给黄雅云送花,她也给两岁的孙子刘宇川拿了朵花,让他递到黄雅云手中。她告诉孙子:“是这些英雄为我们创造了如今的和平生活。”
主办方义乌红水晶公益协会准备了一个大蛋糕。蛋糕上有个小人偶,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眯着眼睛在笑。切蛋糕前,红水晶的秘书长程青梅拿起小人偶,用纸擦了擦,塞到黄雅云手里。老人捏着小人偶,看看,笑笑,摘下手套,把它攥在手心里。
举办这个百岁生日会,是程青梅的夙愿。
2014年起,红水晶公益协会接受金华市小脚丫公益基金会的委托,探访义乌的抗战老兵。程青梅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有一天她打算看望老兵张财法,没想到,来到张家时,张财法已离世两天。这件事对程青梅的触动非常大。她说,时间不等人,每一个还活着的抗战老兵都非常珍贵,要趁他们还在的时候多为他们做一点事情,多去看看他们,陪陪他们。
红水晶公益协会负责这个片区的志愿者马维娜从2016年开始承担这项公益任务。她很上心,除了按规定两个月一次的探访之外,平时路过都会来看望黄雅云;有时候老人家在睡午觉,她就在外面瞧一眼。
这些年,马维娜看着黄雅云五世同堂,看着她的孙子一点点长大,也看到黄雅云从原先能够生活自理,能照顾丈夫,到后来不得不拄拐杖,现在连轮椅都已经用坏了一辆。
黄雅云前两年身体不好,疫情期间住院三次,当时大家以为她可能坚持不下去,幸好,老人挺过来了。
马维娜最佩服黄雅云的是她的乐观。她说:“黄奶奶只记得好的事情,以前不好的事情都不肯聊。这么大年纪了,居然还在做来料加工,前一天晚上还做手工活赚了十几元钱。”
这手工活是在家计艰难的岁月里,黄雅云和傅水美一起做来贴补家用的。在义乌,来料加工的活很多,只要肯干就不愁没活。黄雅云做塑料花、串珠子、搞包装,都是一把好手。傅水美如今虽然不愁钱,还经常去领些来料加工的活,看电视的时候顺手做做。黄雅云见了,就跟她一起做。家里的小辈见了,觉得做点手工活能活动双手,预防老年痴呆,就由她去了。
“你这100岁的人还在赚钱呢,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怎么办哦。”程青梅跟黄雅云开玩笑。老人听了,笑着,像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