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进罗芳桥 追溯婺剧源

发布日期: 2024-03-05 15:20

信息来源: 金华日报 (2024-03-01 A12版)

作者: 章一平

三槐堂

胡氏宗祠,内有戏台

浙江婺剧团演出

罗芳桥


有人说,龙游龙州街道后田铺村是婺剧之村,是浙江婺剧团创始人周越先等著名婺剧演员的家乡。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婺城区雅畈镇罗芳桥村也是婺剧的发源地之一,与浙江婺剧团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罗芳桥村的婺剧最早始于清代中后期该村的胡春聚班、胡新春班和胡春福班。当年,一个小村子拥有三个戏班,在整个金衢地区都是极其少见的。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一个多声腔剧种,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过去各班社按所唱声腔的类别和种数,有三合班(昆、高、乱)、二合半(昆、乱、徽)、乱弹班、徽班之分。解放后,各剧团大多兼唱各种腔调,而以乱弹、徽戏、滩簧演唱较多。

应该说,婺剧不仅保存了古老剧目,而且在表演上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傩舞、傩戏、百花、木偶戏和目莲戏的表演技巧、程式。开始演出前必“闹花台’,先锋一吹,鼓乐齐鸣,有万马奔腾之势,热闹非凡。在演出中多用大锣大鼓、梨花、吉子,音乐气氛强烈,表现力极为丰富。表现技巧、特技、武打等也颇有特色。

据《金华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婺剧之中,徽戏最重。乾隆末年,金华徽班约有四五个;嘉庆年间,约有十几个班社;道光年间增加到20个;同治初年达最高峰,约有30个班社。后来慢慢减少,到光绪年间,约有15个班社,清末还有12个。民国之后又重起科班,金华徽班约有二十几个。

班社比较有名的主要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成立的李庆福班(又名张恭大班,由徽班著名花旦李宝剑创办)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恭创立的张恭小班。

民国前,金华县内有28个昆曲大班,较有影响的有罗芳桥的胡春聚班,傅村的大恩玉和小恩玉班,鞋塘的庄春聚班,曹宅的蒋春聚班。

说起罗芳桥村的胡春聚班,就不得不提胡春聚班的班主胡德喜和他的儿子胡永堂。胡德喜、胡永堂父子对婺剧可以说爱到了骨子里,随便哪个班子来演出,他们躺在床上也听得出差错来。

罗芳桥是个古村落,历史悠久。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纂修的金华湖溪罗芳桥胡氏宗谱记载,胡氏始祖质,名则清,字良直,唐武后时赠通议大夫。始迁祖顺河,字辛恭,号隐仙,榜名千岩,行昌三,明万历间由郡东二十里铺迁至郡南湖溪罗芳桥。

79岁的胡狄平是罗芳桥村胡氏的第十二代孙。他说,祖上胡锡宽(贡生)是金华城出南门有名的首富,叫宽神仙,号称双千石(以前一石等于2.5亩),广有良田、山林。

胡狄平说,据流传下来的故事,从罗芳桥村到武义宣平的72峰全是属于胡氏的,每年仅田租就有一万担粮食的收入。

关于胡氏的发家史,也有着神奇的传说。据胡狄平说,当年胡氏初到罗芳桥落户时,是没有田地的,只能去大山村(更里面的一个村庄)里租用山地种植玉米。有一次胡氏祖先送饭途中被一块石头绊倒,结果在石头下面挖出一瓮银子。于是胡氏便购置田地,不再在山上种玉米。

胡氏置办田地之后依旧勤勤恳恳,亲自劳作。有一年收完稻子,稻草都堆放在田间地头,胡氏正在除草打算种植玉米。有个人在附近晃悠了好几天,胡氏问他干什么,这个人只说自己是来玩的。这天刚好胡氏干活累了坐下休息,那人也坐了下来。胡氏再问他:“你来干什么?”这个人灰心丧气地说自己是刘伯温的后人,在他留下的书中得知这附近有当年明军打仗收缴的财宝,并且立了一根如来佛柱,但是他在附近找寻了多天也没有找到这个地方。胡氏就说这地方早就没有了,自己刚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没有见过。于是那人灰心丧气地走了。其实这根如来佛柱是被胡氏收好的稻草给盖掉了。待那人一走,胡氏就移开稻草,挖开石柱下的土,果然发现大量金银财宝。于是胡氏就此发家,购买了附近大量农田。

胡氏发迹后,一直重视教育。后代培养出武进士、举人、贡生、太学生、秀才等众多人才。该村现在除了胡氏宗祠、三槐堂等古迹,还有旗杆石十多块。

胡狄平说,要说办剧团,得从他的太公胡德喜和胡德全(邑庠生)讲起,由于家业雄厚,爱好戏剧,胡德喜、胡德全兄弟两人一连办起三个戏班,分别是胡春聚班、胡新春班和胡春福班。兄弟两人分工明确,胡德喜管前台,胡德全管后台,每个戏班都是演出人员、后台、戏服、舞台等一应俱全。以一个戏班数十人来算,3个戏班就达到了100多人,人员工资加上戏服等支出,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好在胡家家大业大,当时也没有感到吃力。当年,胡春聚班在金华影响很大,最远的地方是到上海、苏州等地演出。

后来,胡德喜和胡德全的父亲胡锡宽因为家中开支太大,为了保住家产,就把浮财藏了起来。浮财被藏后,胡德喜、胡德全只能变卖良田和山地,来维持戏班的开支。又加上赌博,家族逐渐衰落。

婺剧《碧桃花》讲的是洪苏秀和胡公子的故事。洪苏秀出自书香门第,不料父母双亡,于是投亲来到杭州。可惜亲人已去,正在发愁,巧遇胡公子,两人互生情愫,私定终身。不料胡老爷嫌贫爱富,强逼公子另娶千金。公子不肯出逃在外,谁知胡老爷反诬陷是洪苏秀谋死公子,她含冤坐牢。后来洪苏秀被牢婆认作义女。在洪苏秀即将上法场时,胡公子携仙人所赠的碧桃花救下了她,最终两人结为连理。

罗芳桥村村委会副主任楼伟俊是个历史爱好者,他介绍说,在清末民初,罗芳桥形成了一个婺剧演出、创作的浓厚环境,对婺剧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特别是胡永堂,他继承三个戏班后,因本人精通昆剧,演员们都称他为老师。罗芳桥也有原创的剧本。戏班以本村的人物故事为蓝本,编了一台戏,戏名叫《洪苏秀斟茶》,后改为婺剧剧本《碧桃花》,讲的就是罗芳桥胡公子进京赶考的故事。

当时胡氏宗祠分为三进,第一进门厅就设有戏台,戏台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拆。在宗祠中,每逢节日,胡春聚班就在戏台上演出。

从浙江婺剧团退休、今年83岁的国家级演奏员傅志林是雅畈镇汉灶村人,和胡永堂的儿子胡开寅相识。

傅志林父亲兄弟4人都做过后台(乐队),精于乐器。傅志林从小受音乐熏陶,喜欢婺剧和乐器。他记得, 自己在1953年曾在胡氏宗祠戏台上参加过演出。

傅志林回忆说,胡永堂继承了父亲的胡春聚班之后,因家产破败,加上抗战期间,金华沦陷,经济凋敝,戏班大多歇业,其他两个戏班都解散了,只剩下一个胡春聚班,只能勉力支撑,艰难度日。胡永堂为人讲信用,虽然家中亏欠,但从不拖欠戏班演员工资。

1945年后,胡春聚班就再也支撑不下去,胡永堂只能忍痛解散戏班,将戏班的戏服、道具、乐器等行头出售。

龙游后田铺村的周春生得知后,就从龙游赶到罗芳桥村,收购胡春聚班的戏服、乐器等道具。在洽谈中,周春生准备将胡春聚班戏班名改为他在后田铺村的戏班名。胡永堂认为,收购道具可以,但胡春聚戏班名气大、吉利,还是不要改班名好了。周春生很为难,胡永堂就提议,胡春聚班改一字就可以,我姓胡你姓周,就改为周春聚班好了。周春生听了很高兴,不仅付了戏服、道具的钱,还另外包了一个红包给胡永堂道谢。

周春生是龙游后田铺村人,以务农为生,平时酷爱唱戏,爱到痴迷。他的大女儿周越先是浙江婺剧团著名婺剧表演艺术家、导演、国家一级演员。在数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她倾注毕生心血,对婺剧艺术的发掘、改革、传授竭尽全力,为婺剧这个独特地方剧种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2年秋,周春生、王菊英夫妇收购了东阳陈春聚二合半班的旧行头,创办了越剧科班,年仅8岁的大女儿周月仙便开始学戏,成为父母戏班里的小演员。周月仙从小极具艺术天赋,学艺悟性很高,从师两个月便登台演出,她边学边演,很快崭露头角。不久,周月仙成立了龙游县第一个越剧戏班——月仙舞台,由母亲王菊英带班,周月仙领衔主演,开男女同台演出之先例。周月仙从扮演《小放牛》中的村姑、《鸾凤双萧》中的丫头香莲开始,到演《碧玉簪》中的秀英,声名鹊起。1938年冬,月仙舞台因故散班。其后,周月仙先后加盟剡溪剧团、叶秋莲舞台。其时,活跃在龙游、汤溪一带的荷花戏班因知名度不高,票房率低,便聘请周月仙做台柱,重新打起“月仙舞台”的旗号,一时轰动金衢,声名远播。

1942年5月下旬,日寇侵扰龙游,周春生只得带领全家避往龙游南部深山,以卖粽、打柴为生。

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春生重整戏班,并到金华收购了罗芳桥胡春聚班的戏服、道具、乐器后,决定放弃“月仙舞台”的班名,更名为“周春聚班”,同时将周月仙及其妹妹月桂、月芗转入周春聚班。从此周月仙开始改学婺剧,专攻花旦角色。周春聚班不仅有著名老生、人称“铁嗓子”的叶阿苟和头牌名旦周月仙为台柱,阵容强大,而且能演90多本正戏和20多出折子戏,一时轰动金、衢,省内闻名。

据1992年版的《金华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金华尚无婺剧这一名称。1949年9月,金华中学成立婺剧研究社,婺剧一词正式问世,但影响不大。1950年8月,华东戏剧改革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衢州、龙游、兰溪、金华的代表受“华东实验越剧团”命名的启示,一致同意将金华戏称为婺剧。

1950年11月19日,周春聚班改名为衢州实验婺剧团。1950年12月20日,上海戏剧报发表了鄢绍良《衢州实验婺剧团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一文,婺剧的名称第一次正式见诸报刊。自此,婺剧这一名称渐为社会公认。

之后,周月仙拜年逾古稀的婺剧高腔名伶江和义为师。她雇人用睡篮把沦为乞丐的江和义从兰溪章坞村抬到剧团,向他学艺,并动员全团向他学习。由于暂无编制,周月仙便拿出自己工资的一半供养江和义。江和义深为感动,便将36本行将失传的西安、西关高腔和173个曲牌整理出来,用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写在黄裱纸上,传于后代。

1952年9月,周月仙、周月桂、周月芗三姐妹与江和义、王惠芬、徐筱娜等9人参加了浙江省文工团歌剧团婺剧组。1952年9月15日,周月仙又带领衢州实验婺剧团参加浙江省戏曲大会。周月仙演的《雪里梅》(即《哑背疯》)由一个人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博得全场喝彩。多家新闻媒体记者采访周月仙,并将《雪里梅》剧照刊登在报刊上。

1953年春,周月仙带领周月桂、周月芗、江和义、徐筱娜等人和以徐东福、徐汝英为代表的“大荣春剧团”合并为浙江婺剧实验剧团,周月仙任团长。因周月仙学越剧在先,演婺剧在后,加上她立志在舞台艺术上要超越先辈艺人,所以她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越先。两个妹妹也跟着她将名字中的“月”改为“越”。

1956年春,浙江婺剧实验剧团在金华改组为浙江婺剧团,周越先担任副团长兼导演。之后,浙江婺剧团不少剧目和表演在全国和华东地区及省汇演中获优秀奖,得到国内外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1981年《西施泪》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并获评第五届小百花奖最佳戏曲片。1985年改编上演的《白蛇前传》更是别开生面,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誉。

2011年12月,浙江婺剧团更名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

近年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作为婺剧的龙头剧团,在全国地方戏曲不太景气的境况下,勇于创新,出人出戏出效益,剧目创作连获佳绩,演出市场空间广阔,人才培养后继有人,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