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宾虹出生在金华 他的根深深扎在这里

发布日期: 2024-04-12 10:30

信息来源: 金华日报(2024-04-12 A12版)

作者: 高旭彬

黄宾虹四叔孙女黄宝珠,生前住金东澧浦浣纱塘村,2001年过世。 黄根福/提供

黄宾虹堂侄孙黄高志(现名黄樟有)

关于黄宾虹家族在金华的情况,此前有一些谜团一直未解开。

比如在金东澧浦镇里郑村的黄宾虹祖母墓碑上,孙辈中排列在一起的除了黄宾虹四兄弟外,还有一个叫“澄”的人,他到底是谁?曾孙辈中的“映金、映日、映辐”三人是怎么一回事?

另外,在王中秀编的《黄宾虹年谱》中,曾经收录过妹妹黄乃耐写给黄宾虹的两封信,里面曾提到两个人,一个叫“元澄”,一个叫“小武南”,当时都在金华,后来去哪儿了,也没有下文。

近日,笔者联系了金东区江东镇岩岭村村民黄根福,根据他的讲述以及实地考察,基本判定他应该是黄宾虹四叔黄恒华的后代。

在黄根福家中,笔者见到了他的父亲黄樟有与堂哥黄洪成。

黄樟有今年89岁,据其讲述,他原有兄弟姐妹四人,去年91岁的哥哥黄木长走后,只剩他一个人了。

黄樟有幼年时曾经以为澧浦镇里郑村才是自己家的所在,因为家中的祖墓都在那边。7岁时他曾经在母亲的带领下去过里郑,在那里他见到了自己的一个小爷爷。小爷爷对他很好,一日三餐给他吃不重样的饭菜,希望他能够留下来。他年幼不懂事,哭着闹着还是跟母亲走了。

另外,他们家与郑店黄宾虹的弟弟黄元秀的后人其实一直有来往。根据黄根福的堂哥黄洪成回忆,他幼年时一直去郑店拜年的,他管黄元秀的女儿黄映绮叫姑婆,他说“郑店姑婆一口徽州话,一句也听不懂”。双方的亲属关系是很明确的。由于从前的语言隔阂、地域等问题,祖上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一直没有搞清楚。

黄洪成、黄根福的爷爷辈姐弟共有三人,其中嫁到澧浦浣纱塘村的黄宝珠排行最大,她生于1905年,殁于2001年,很长寿,是黄洪成、黄根福的大姑婆。另外,住在婺城区雅畈镇汪家村的是他们的大爷爷,名字忘记了,只知道叫“大来武”。他们爷爷最小,也不知道准确的名字,只知道大家都叫他“小来武”。

“小来武”并没有在江东住过。他生前一直在雅畈镇汉灶村开店为业,上世纪40年代初就过世了,才30岁上下。此后他的老婆龚小云改嫁到江东,他们这一家才变成江东人。

另外,他们还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他们的父亲黄木长与黄樟有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黄高山与黄高志。“高”字正是歙县潭渡黄氏的家族取名的用字,属于黄宾虹的孙辈。此说也得到了黄樟有老人的印证,他就是黄高志。

那么后来又为什么改了呢?

原来在金华话里这两个名字的发音有点像上坟用的烧纸和上厕所的草纸,太难听。所以龚小云后来给他们改了,客观上这也给他们的认祖归宗造成了一定难度。

听完他们的讲述,笔者刚开始以为他们可能会与黄宾虹的大伯黄位华有关。因为根据黄宾虹侄子黄警吾在其《黄宾虹与徽州》一书中的说法,黄位华后来一直住在金华,他应该有后人留下。他这一段是这样说的:

“宾老祖父德涵公,原在浙江金华经商,全家迁往金华郊区东关。德涵公之长子位华公即宾老的大伯仍住此。”

不过,这里黄宾虹一家到金华最早是由祖父带过来的说法,后来已被黄宾虹的女婿赵志钧在《画家黄宾虹年谱》中给否定掉。因为黄宾虹在作于上世纪20年代的《潭渡黄氏先德录》中,曾清楚表明了他们家到金华是由大伯黄位华带领的。

黄根福、黄洪成还带我去了雅畈镇汪家村。在汪家,我们见到了“大来武”的孙子黄思福与孙媳申巧珍。他们家是这一支的长房长孙,对于家族往事显然知道得更多。申巧珍说,她夫家爷爷的真实名字其实应该是“武南”。他常年在祖辈经营的商铺中当掌柜,是个出了名的算盘高手,总把算盘举过头顶盲打,也曾教过一些人算盘。他不擅长干农活,也不喜欢干农活,显得有些游手好闲,每年都会带着年幼的儿子黄秋法到里郑去住上一阵子,喜欢在溪沟里钓鱼。问她为什么这么清楚,她说娘家大伯的算盘就是跟他学的,“武南”之名现在村上还有记忆。

这恰巧能与笔者前面提到过的黄乃耐的一封信相印证。这封信是黄乃耐与她的大哥商量照看祖母墓的人选的。其中就曾提到了一个人——“小武南”。笔者认为,这两人就是同一个人。

“小武南”属于他们“近处亲属”中的“四房”。那么,“四房”是哪一房呢?

笔者特意找了《潭渡黄氏先德录》中的这一篇《先祖府君、先考府君》来研读。当发现有“先大伯父偕先考及先四叔,皆习商于浙”的这一句后乃豁然开朗。原来到金华的还有他的四叔。这个四叔的后代现在看来一直就没有回去。这一段原文:

“先祖生于乾隆癸丑,卒于道光丙午。时先考年仅十有七岁,行居三。胞先伯叔父讳位华,居长;讳有华,行二;讳恒华,行四;讳五华,行五。先五叔父早世。先大伯父偕先考及先四叔,皆习商于浙。惟二伯父力田事亲,终身不出。仲兄立之讳缉熙,年未五十卒,无嗣。咸丰庚申之乱,邑中被兵最酷,家谱遭毁,铭传未详,行实不敢诬也。”

歙县潭渡村在距今不远的2022年刚刚重修过宗谱,笔者在里面看到黄恒华名下果然是一片空白。这就对了,他的后人都在金华,此前原籍不可能有他们的任何信息。

那么,“武南”为什么又会叫“来武”呢?

笔者又特地打电话请教了歙县博物馆的王红春老师。王老师是歙县本地人。据王老师说,歙县人在称呼亲密之人特别是小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只取名字中的一个字,并在后面加一个“仂”,以示亲热。这个“仂”字听起来又有点像“来”。比如黄元秀的女儿黄映绮,金东郑店的人都说叫“映来”,就是这个道理。“来”字与“南”字又极易混淆,所以,所谓“武南”,其实就是“武来”。后来叫成“来武”,恐怕只是后人的戏谑,不一定有恶意。

根据家人回忆,“大来武”即黄武南去世于1964年,享年60岁左右;“小来武”去世于1941年,死时才30岁上下。黄宾虹祖母墓碑立于民国3年,即1914年,他们都属于黄宾虹祖母的曾孙辈,按时间范围,他们的名字是有可能都被刻在黄宾虹祖母墓碑上的。

那他们到底是墓碑上的谁呢?我们来看黄宾虹祖母墓碑文原文。

此处的题名共两行,上一行经考查,主要为黄宾虹及其兄弟的孩子,表明这是黄宾虹的父亲黄定华之后。

下一行三人另列,表明应该属于另一房。假如黄宾虹大伯后来也有后代的,不排除也在内。

认真琢磨这三个名字,“映辐”的“辐”字与金华话“武”读起来发音一样。笔者认为此或即“武南”之本名。

不过,“武南”其实有两个,“映辐”到底属于其中哪一个?黄宾虹祖母墓碑文还有一个规律,即同一排人的名字应该是按“左昭右穆”排列的。中间的最大,然后再按左一、右一、左二、右二这样的次序排列。如此一来,位于右一的“映辐”其实是曾孙辈中最小的一个。所以,笔者猜测,在大小“武南”同时上碑的前提条件下,小“武南”为“映辐”的可能性最大。

这里还必须考虑另一种可能,即大“武南”出生在前,按道理肯定是先给他命名的,弟弟的称呼是跟着他走的。这个问题还真的未易论定。

另外,墓碑中的孙辈里面还有一个叫“澄”的人,笔者以为,他与黄乃耐另一封信中提到的“元澄”,或许就是同一人。考虑到大小“武南”这一支的真实存在,笔者大胆推断,此或即他们的父亲,黄宾虹的叔父黄恒华唯一的传人。不知是否有理?

事实上黄宾虹与金华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他出生在金华,或者母亲是金华人这么简单,他们的根早已深深扎进了金华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