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忆金坑岭水库堵口大会战

发布日期: 2024-05-14 10:16

信息来源: 《春秋》2024第一期

作者: 黄大先

浦江县西水东调工程主体工程金坑岭水库堵口大会战,已过去了45个年头,但是那个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热烈而壮观的场面却一直萦绕在脑际,不时想起。

时间:1979年11月20日,堵口会战开始日。

地点:金坑岭水库工地。

参战人员:县、公社和大队三级书记上工地,县机关抽调140名干部上工地,其中机关部门负责人36人。全县有3000多民工和几百台拖拉机投入堵口会战。

场面:整个工地上白天红旗招展,晚上灯火通明,取土运土的盘山施工道路上机来人往,川流不息,忙而不乱,压土机和拖拉机的轰鸣声、夯土的劳动号子声、鼎沸的人声和高音喇叭上播放的革命歌曲声,汇聚成浦江人民战天斗地誓让西水东调的一曲豪迈的战歌……

浦江县金坑岭水库堵口会战成为当时金华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典型和一面旗帜。《浙江日报》分别于1979年1月4日和1980年1月5日,报道了金坑岭水库施工情况。浙江省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于1980年1月17日以简报形式全文刊登由县委报送的一个总结,题目是《深入进行思想发动,充分发挥机械作用,集中力量打好金坑岭水库堵口歼灭战》。

本人自1977年1月至1983年3月曾在浦江县委办公室工作,并在堵口会战期间随县委书记李玉璋和副书记兼总指挥徐子明吃住在工地,蹲点在工地,前后历时近三个月,有幸成为金坑岭堵口会战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因而有责任记录和还原这一段难忘的岁月。

三任总指挥接棒上

西水东调工程是一项跨流域综合治理梯级开发的水利水电工程。它把浦江西北部山区的壶源江拦腰截断,通过引水工程,把水引到东边浦阳江流城的金坑岭水库,并利用220米的自然落差多级发电,从而改变浦江缺水缺电的状况。这一工程规划设计者之一是印尼归侨周慧兰(曾先后任县水利局副局长、地区水利局局长和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兼民族侨务委员会主任),当时规划建设一座中型水库(金坑岭)、二座小(一)型水库(外胡、红岩)和六座水电站。整个工程完工后可新增蓄水量3030万方,扩大灌溉面积7万亩,新增水电装机4985千瓦。

该项工程通过数年前期工作,于1977年4月动工,还召开誓师大会。第一任总指挥是时任县委副书记钟伯楠,钟调武义工作后,由接任县委副书记张爱均兼第二任总指挥。在他们直接指挥下,经过两年的努力,壶源江上游的外胡水库施工顺利,引水工程基本完工,石宅、杭坪和壶源江三座水电站已经建成,但骨干工程金坑岭水库至1979年8月,完成土石方61万立方米,离大坝堵口蓄水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能否使西水东调工程如期建成并发挥综合效益,是对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的一个考验。正是在此关键时刻,县委书记李玉璋亲自拍板,加强领导,充实力量,精心组织了堵口会战。当时指挥部就设在大坝工地附近,坐镇指挥的有县委书记李玉璋、县委副书记兼总指挥徐子明、县水利局局长兼副总指挥骆琦、技术组组长周慧兰、施工组组长陈兴构、简报组县委办公室毛定浪等。

全县总动员齐心干

为打好堵口会战这一仗,县委一班人是真下大决心,志在必成。因为当时正是农村改革萌动时期,组织民工投工投劳遇到不少困难。为此,县委于1979年7月和8月,两次在工地召开常委会,听取指挥部党委汇报,统一领导思想,并随后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重点是进行西水东调会战的大宣传大发动大动员。当时还总结了思想发动的三字经:一看,分两批组织县机关、公社干部和大队支部书记1600多人上工地参观;二比,对比旱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效益;三算,计算西水东调工程的政治账和经济账。最终全县上下铁定了心,非干不可,干则必成。

在发动阶段有个细节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晰。县干部大会后,新挂帅出征的徐子明找到我说,这段时间要我跟着他去各公社催民工上工地。他还说,他已摸底过了,有人说全县看黄宅,黄宅看三友。我们就一竿子插到三友大队去,把骆村生产队队长的工作先做通。结果,这一招果然见效,三友大队有方村和骆村4个自然村,当时就表态带拖拉机上工地,从而带动整个黄宅公社,也带动了全县。我对当时县委领导摸得准、看得清、抓典型、破难题的这种魄力和能力,真是十分佩服。

在堵口会战高潮时,全县有3000多民工和350台拖拉机投入施工。能举全县之力投入会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靠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当时,县委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了三项政策:

一是合理负担政策。按三种情况分配民工任务:金坑岭水库灌区,每一农业人口7工,每亩受益田40工作为负担工;通济桥灌区,每一农业人口7工作为负担工;非受益区每一农业人口7工作为支援工支付一定报酬。规定无论义务工还是支援工都由县里统一按标准补粮补钱。

二是定额计酬政策。在工地上推广了合同制、包工制和计件制等。拖拉机运土实行定额管理,过磅称斤,按距离远近和定额标准折算工数,按工数补发钱粮。当时机手和民工在工地干一天,可拿到补贴1元和补粮2斤,从而解决了群众担心“白做”的问题。

三是定期结算找补政策。即以公社为单位对各大队投工情况进行定期清理,按余缺互相兑现政策,使先进的不吃亏,后进的没好处。

农业机械大显威力

金坑岭堵口会战大获全胜,农业机械在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运土方式由传统的肩扛手拉改为拖拉机运土作业。当时,指挥部领导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使整个工地运行有序,施工顺利,工效也大大提高。

具体措施有:一是改进劳动组合,实行分班作业,每五台拖拉机组成一个班,每台配一名机手、两名装卸工,协同作战。此举工效提高三分之一;二是为保证工程质量,形成了放泥炮松土、拖拉机运土、推土机平土和履带式拖拉机带羊角碾压土的“一条龙”施工;三是增加取土场地和过磅地秤,修建行车道路和指定运土线路,突击抢修了6条共长2500米的运土道路,做到定点取土,定线运土,定段卸土,统一过磅开票;四是组建了一个由施工技术员、公社农机管理员和县机关干部组成的施工管理队伍和由县相关部门参加的后勤保障体系,保证了机械化施工的顺利进行。

从1979年秋季掀起农田水利建设热潮到12月底,全县共投工62万工、上坝土石方27万立方米,占大坝堵口工程量的百分之六十四点三,平均每个工作日完成土石方2700立方米。省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在印发浦江县堵口会战经验时加了如下编者按:“这是中共浦江县委提供的一篇材料,介绍了金坑岭堵口工程中充分发动群众,加强具体领导,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经验,动员和组织现有农业机械搞机械化施工,加快建设进度的经验,很有说服力,现全文刊登,供各地借鉴。”

通过历时三个多月的大会战,西水东调骨干工程金坑岭水库终于在1980年汛期前,如期完成了堵口会战任务,大坝高程达到设计和会战要求的34米,提前实现部分蓄水受益。这是浦江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继通济桥水库之后,取得的又一辉煌成果!当时建设者可能没有想到的是,若干年之后,金坑岭水库成为浦江重要的保护水源,成为全县人民共享的“大水缸”。

谨以此文纪念浦江金坑岭水库工程已故领导者、指挥者和建设者,并讴歌浦江人民改天换地、誓让西水东调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