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初期的三次实录

发布日期: 2024-08-23 18:06

信息来源: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作者: 黄大先

义乌市场是“鸡毛换糖”的裂变,义乌经验是45年改革开放的突出典型,义乌巨变是义乌人民所书写的时代传奇。同时,也离不开义乌历届党委和政府的励精图治和接棒奋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指导和支持。特别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初期(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当时金华地委和市委主要领导旗帜鲜明地支持和肯定义乌小商品市场,支持和肯定义乌“兴商建县”战略,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录,为当下和后人研究义乌经验提供了史料。据我自1983年3月至1995年9月在金华地、市委办公室工作所了解的情况,这一期间有三个重要的史料值得辑录和留存。

第一,1983年5月28日《金华报》以一整版刊登了记者吴瑛、叶乃禄、王志忠、洪加祥采写的通讯《生活的一条彩色河流--义乌小商品市场访问记》。

这篇通讯盛赞小商品市场是一条彩色的河流。该文三个小标题都十分鲜明和醒目,分别是《关掉红灯开绿灯》渠道的闸门打开后》《生活中的答案》。尤其结尾一段,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富于诗意的语言写道:“面对这欣欣向荣的农村,看看市场那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人们怎能不承认:小商品市场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也是国营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可以预见这条彩色的河流,必将越来越宽阔,它给我们的事业和生活,必将增添更艳丽多姿的色彩。”

这是《金华报》作为金华地委机关报发表的关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篇通讯,也是对义乌市场发出的最早的赞美和讴歌!这篇报道也充分体现了金华地委对义乌市场的肯定与支持。

当时的地委书记厉德馨于1981年秋至1983年春主政金华,继而由地委副书记董朝才接任金华地委最后一任书记和撤地改市后第一任市委书记。他们在大包干之后,都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十分提倡允许农民务工经商:十分倡导发展“两户一体”即专业户、重点户和新经济联合体,共同为义乌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和政策支持。

曾任浙江省省长的沈祖伦于2012年写的《我脑子里的厉德馨同志》一文,有这样一段评价:“他在金华地区任地委书记,大刀阔斧、井然有序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这是继袁芳烈同志'违背领导意志’在温州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又在金华、衢州这样一个面积广大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他还指出:“我省原金华地区在改革初期涌现出一批优秀领导干部,如董朝才同志,他为全省改革也作出重要贡献。这与厉德馨也有一定关系。”

时任金华地委副书记马际堂曾多次跟我说,义乌小商品市场初创时,“谢高华的背后是厉德馨和董朝才,得到两任地委书记的首肯和大力支持”。

据时任地委办公室主任徐水根回忆,1982年初,义乌小商品市场引起争议,厉德馨书记在义乌调查时,对谢高华同志说:“改革不能怕犯错误,这件事群众拥护不会犯错误,要犯错误我同你一起犯。”厉书记斩钉截铁的鲜明态度使谢高华等义乌县领导更坚定了决心。

第二,金华地委三下义乌调查,形成三篇长篇调查报告,在全地区推广义乌改革和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1983年9月在完成地、县机构改革之后,地委举办为期十天的县以上干部读书会在此之前,地委调查组在义乌历时数月,形成了《义乌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综合报告和七个专题报告》,廿三里小商品市场列为其中之一。在读书会上,时任地委调查组负责人徐贤选和童耀武先后介绍义乌调查情况,再由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发言。地委在会后将调查报告批转全地区各公社。

这个调查报告不仅肯定了大陈、甘三里等改革典型,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已在义乌深深扎根已发挥出巨大威力。”据了解,时任义乌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赵唯一也参加了这次调查。

——1984年1月,地委书记董朝才在义乌进行为期十天的调查,以个人署名向省委报》《关于义乌转变中的农村经济的调查报告》

这次调研充分肯定了稠城、甘三里两个A商品专业市场,肯定了新涌现的“两户一体”赞他们“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是发展商品生产骨干力量”,报告还向省委建议,应该考虑吸啊符合条件的'两户一体’中的优秀分子入党”这足见董朝才书记的政治敏锐性和远见!

——1984年12月,金华地委再下义乌调査,形成了《革故鼎新,加速翻番--义鸟工农业生产“四年跨出三大步”的情况调查》。

这次调查是对义乌改革和发展情况的总结性调研,第一次概括了义乌经验,再次肯定了“兴商建县”的指导思想,肯定了义乌县委“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还指出:义乌经验,“不是县委、具政府事先设计一个模式去搞点搞出来的,而是他们善于发现群众的创造,及时总结,然后加以推广所取得的。”该调查报告还在《金华日报》全文刊载。

金华地委三下义乌调研,全面总结了义乌三年巨变,从不同角度诠释和解读了义乌发展经验,是对义乌工作的有力支持和正确指导。

第三,1990年初,金华市委办公室和义乌市委办公室联合调查组形成的《鼓励、管理和引导缺一不可——义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这次调研有个特殊的背景:1989年发生政治动乱之后,开展了反和平演变教育,个私经济一时受到非议,发生了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其间,我受市领导委托陪同北京某重要媒体的一位领导去义乌市场参观和座谈。在返回金华的途中,我们发生了分歧和争论。他认为义乌已发生“两极分化”,而这正说明改革出了问题。当时,义乌有个顺口溜:万元户贫困户十万元户刚起步,百万元户千百数。我对他说:“我虽然不能说服你,但我不接受你的观点,还是让历史和实践来回答吧!”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插曲,我觉得应该让义乌发展的事实本身来证明,来告诉世人应该如何认识义乌。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需要。于是,在时任市委书记郭阳同志支持下,我和义乌市委办公室的吴彩星朱连芳商量后,组成一个联合调查组,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调查对象,以个私经济为主题,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采访和调查。通过对现状和问题的多次分析和讨论,最终得出一个共同结论:义乌个私经济出现的三个三分之一现象(1989年义乌经商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6%个私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34.4%,个体工商户纳税占财政收入的30%),是党的富民政策给“鸡毛换糖”带来的裂变!尽管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正是义乌市场的主体个体工商户繁荣了义乌经济,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这才是义乌经济的本质和主流。

这篇调查报告发出后,首先引起了省委政策研究室的重视,专发一期增刊刊出。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学习与思考》破例以上、下两篇,在1990年第7、第8期上连载这一调查报告,并被评为1990年全省期刊优秀文章一等奖。由国家工商局主办的《工商行政管理》杂志也在同年第16期刊发此文。

这篇调查报告以义乌发展的生动事实及时回答了某些人的疑问和非议,为义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参加调查组的有金华市委办公室黄大先、徐跃轩、张介兴,义乌市委办公室吴彩星、朱连芳。

此文应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吴小锋约稿而成。想到文中所提及的老省长沈祖伦,金华地、市委领导厉德馨、董朝才、郭懋阳和马际堂等领导都已故去,不免感慨系之。他们那种对改革“风吹浪打不回头”的坚定决心,那种一沉到底的务实求实的优良作风,至今都深深烙在我心中。他们对金华对义乌对八婺大地的耕耘至今早已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或许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谁也未曾想到,义乌拨浪鼓竟摇出了一个小商品大市场;也未曾想到,从兴商建县建市竟建出了一个誉满全球的国际商贸城;更未曾想到,当年义乌货郎们在义乌、浦江和诸之地走出的那条'致富小道”竟成为通江达海的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和义新欧列车的起始站。

谨以此文讴歌我们的伟大时代,献给创造历史的义乌人民!

(黄大先,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