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提出“义乌精神”
1988年,已经断修70多年的《义乌县志》启动续接重修工程,时任义乌县委宣传部长的我成为编修委员会副主任,后期又受县委指派担任审定组组长。我与鲍增虎、吴诗春等一批熟知义乌情况、擅长文字的资深老同志,杜门谢客,前后2个月集中在义乌城北中学办公。在全面审看、逐一讨论两千多年历史人文故事与悠长文稿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那些灿若繁星的义乌优秀儿女和史诗般的卓越业绩所打动,于是萌发了组织全县上下通读县志、联系本职谈感受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上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随着各级各界演讲比赛的深入,义乌县委宣传部又适时导入了提炼“义乌精神”的主题活动。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义乌撤县建市。1989年5月8日,在纪念义乌解放四十周年的大会上,受义乌市委指派,我作了一个长达2小时的《关于义乌精神》的主题报告。报告中“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这八个字的正式提出引起全社会广泛共鸣。因为这是义乌人优秀特质的体现,也是义乌全市上下齐心推敲、共同智慧的结晶。
为什么要提出“义乌精神”
义乌自秦建县,至今两千两百多年,历史悠久,而且光辉灿烂。
凡是读过《义乌县志》的人,大都心情难以平静,为之自豪,为之兴奋。因为有许许多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和传统美德可以发掘和继承,值得提倡和发扬。当时我们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义乌人,不仅对义乌的昨天和前天漠不关心,而且把先祖先哲们创造的精华都斥之为陈词滥调,甚至嗤之以鼻。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有人盲目崇拜西方的时髦,金钱至上,目空一切。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关于“义乌精神”的提炼可以说恰逢其时。
提出“义乌精神”八个字的理由和依据
历史长达两千多年,当时人口多达60万的义乌要用几句话或几个字来概括“义乌精神”,这确实是困难的。1989年初,我们向全市各界各级(包括京沪杭宁同乡会)印发了700多份“义乌精神”征集单,并在广播、电视和文件、简报里广而告之。经去粗取精,提炼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8个字。
关于“勤耕”。“耕”,从狭义上理解,指的是义乌历来以农为本,祖祖辈辈多数务农为生,少数人做手艺、工匠和商贩。民间传有“锄头柄,六尺长,放倒就有半年粮”和“学得手艺成,(赛过)三分财主命”等谚语。男耕女织,粮糖棉麻,谷米豆麦,牛羊猪蜂,鸡鸭鹅兔,从过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春联,到祭祀时摆设的牺牲,直至大年初一早吃羹、午吃粽(谐音“耕种”)之风俗。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华地区第一个超“双纲”(1973年),第一个超“双千”(1979年)的乡均出在义乌(大陈),还有“义乌三样宝,红糖、火腿、南蜜枣”的顺口溜。历史发展到今天,作为一种精神,当然对“耕”字应作广义的理解了。“耕者,耕耘也”,包括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和干部、知识分子的一切劳动。
至于“勤”,又可作两层理解,一是勤劳勤奋,二是勤俭朴实。义乌民间素有“鸡啼三遍离床铺,三个五更抵一工”的说法。农忙双夏,冬季榨糖加班熬夜习以为常。精耕细作是勤的表现,削草泥烧焦灰,挑塘泥塞秧根,是勤的表现。“义东农闲敲糖换毛做生意,西乡弹棉、串蓑衣,南乡泥水木匠搞建筑,义北加工服装豆腐皮”也是勤的表现。难怪《方舆服览》中即有“俗勤耕织”之记载,明朝县令熊人霖也有义乌人“土质民勤”之评说。
勤的第二层意思是勤俭。精打细算,瓜菜代粮,喻米为珠,以及主客、忙闲和上下辈分别制粮,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一方面格外好客,谓之“客人是条龙,不来便要穷”,上门不欺客,敬烟奉茶,备酒煮鸡蛋;另一方面又自奉俭朴,克勤克俭。这点在小麦收割加工、分类制粮、供食“尊老、敬客、亲夫、舍己”的谚语中得到充分体现:“头道白,待上客;二道红,待大侬;三道乌,待丈夫。”据《义乌县志》记载,明朝的吴百朋(平畴大元村),官居尚书,仍生活俭朴,“严冬巡视雕鹗堡,坚拒华袍御寒,因此部属都不穿绣服。抚虔离任,囟获余额十七万两银子,全部送入国库。居官数十年,住房仅能蔽风雨,家中衣被无值百缗者”。东朱乡雅治街村的朱献文,身居高位,据县志载,他“一生布衣蔬食,不事奢华,子女婚嫁,仅设一二便席,繁文缛节尽免。弥留时,嘱薄殓简殡,毋以金银及完整衣服入棺,祭祀须用素菜,禁备酒肉。生前有时坐轿回家,离村里许即下轿行步;外出作客,必待轿夫就餐后始入席”。现代著名教育家杨效春(柳村),在县志里也有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布衣素食,自奉俭约”的记载。
关于“好学”。纵观历史,义乌几千年的文化教育沃土培育出了大批人杰。据资料,义乌籍名见史书列传的从后汉到清末计37人。从古代的“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元代国史编制官黄晋(稠城人),明代主修《元史》的王袆,皆以文章道德著于时。遗风延续至当代,陈望道既是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同时又是卓越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吴晗是著名历史学家,冯雪峰是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现代作家何家槐、王西彦,还有自然科学领城的医药昆虫学家何琦,公共卫生学家朱章赓,西医眼科专家何章岑,棉作学家冯泽芳,水稻专家周拾禄,天文物理学家刘朝阳,航空教育和现代力学家季文美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群星灿烂是因为充分吸收了太阳的能量。这里仅以县志里查出的几个例子为证。“吴源(义亭石塔人)生活俭朴,操守廉洁、虚心好学,薪资大半用于买书。书房命名为‘耻不逮斋’,藏书1万余册,碑帖拓片4000余幅。”“(徐)焕章学习勤奋,工余手不释卷。用多年积蓄购置价值6吨稻谷的地形图一套,在吃穿用方面却不乱花一分钱。1939年在省农业改进所,曾骑自备自行车从松阳古市出发,历经丽水、青田、温州、乐清、黄岩、天台、嵊县、永康、缙云等14县考察水利,行程数千里。”义乌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前洪村支部)书记,曾任县委书记的吴溶品“家境贫寒”,“辍学务农”,但“由于勤奋好学能读报写信”。义乌老县长吴山民“生活清苦,攻读勤奋”。在《义乌县志》第33篇《杂录》内记载着朱丹溪拜师的故事。朱丹溪自幼聪敏,读书务求理解精义。他快四十岁的时候,听说名医罗知悌在杭施医,访问住处后,登门求见,但罗不接纳。朱丹溪求学心切,每日一早就恭恭敬敬地站在罗知悌门口,守候终日,任凭风吹雨打,衣衫湿漉,寒风袭人,毫不动摇。如此十余日,终于感动了罗知悌,收朱丹溪为徒,并无保留地传授医术,最后终成一代名医,这可谓是义乌的张良。无独有偶,从清代进士朱一新到现代《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都有“误蘸墨汁吃粽子还说甜”的记载与传说。此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当代李时珍”,他就是赤岸的冯洪钱,历时三十年,呕心沥血,终于编成《民间兽医本草》巨著,闻名全国。
总之,义乌人的好学源远流长。县志载:“县古有学,肇自元魏。”自宋以来,县学、社学、文学、书院及私塾等讲学机构多有设立,学风鼎盛。所以形成了“文献渊薮,名贤辈出”这样一个显著特色,史称“小邹鲁”。
关于“刚正”。这起码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明义乌人正直公平;二是说明义乌人刚正不阿;三是说明义乌人刚直清正。《金华风俗丛书·义乌风俗志》中记载,(义乌人)“民性强悍,宁折勿弯;居民秉性,淳朴勇悍,遇事可以理喻,不能威慑,妇人身自由,乡党利益,遭受侵害,不惜头破血流,据理抗争维护。于家乡沦陷于日寇时,不甘奴役,青壮年组织队伍,投入杀敌守土洪流,与敌周旋,敌寇先后被群众歼灭者,不知凡几,虽敌寇滥肆烧杀,不仅未能所慑,而且益坚斗志,抗击到底,直至日寇无条件投降”。
至于县志记载和民间传说,义乌人的刚直刚正精神,那是再充分不过了。“骆统(东吴著名将领,稠城人)为人刚正不阿,忠直敢言,一生上疏表三十多篇,屡劝孙权尊贤纳士,勤求损益,关心群众疾苦,倾听部属意见。”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元祐六年(1091),应进士试,对策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言,抑为末等”。“政和三年(1113),(泽)调知山东掖县。朝廷派使到县派购牛黄数百两,严限追比,吏民惶恐。宗泽以‘牛黄出于病牛,非随常之物’拒之。使大怒,欲以‘抗命’论罪。泽挺身而言:‘呈报出于我意,与僚属何干?’奋笔独具己名上报,牛黄之索竟免。”自建炎元年七月至二年元月,不到一年时间,宗泽先后二十四疏,力劝高宗还京,以图恢复。在开封任职,下令“为盗者,赃无轻重,并从军法”,遂使盗贼平息,民众安居。秉义郎岳飞犯法将斩,泽见而奇才,给以五百骑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回,由此知名。(宗泽)直至临终还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感叹,遗表犹劝高宗还都开封。死后赐谥“忠简”。现在位于镇江的宗泽公墓,墓前石牌坊横匾镌刻“民族之光”四个大字,柱刻“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石柱背面刻有“颁表八百年前勋绩永昭明于日月,锡垂万千载后珠玑长炳耀乎乾坤”。南宋著名政治家徐侨(王宅人)被理学家朱熹称为“明白刚直士”。元代史官黄晋,“除暴安虞,政绩颇著”,修史“笔削无所阿”。“晋居官清白,任职州县,月俸不足自给,常变卖家产补贴。在朝刚直不附权贵。人称其‘清白高洁如冰壶尺玉,纤尘不染’”。被朱元璋赞之为“浙东二儒”之一(另一为宋濂)的王袆,他那“人君之职莫先于纳谏,人臣之职莫先于进谏,纳谏难矣而进谏为尤难”之自白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明清时期的朱之锡(陇头朱),官任吏部侍郎,他“公正廉明,操守廉洁,也严禁下属贪污。治河十一年,完成许多工程,河库存银由十万两增至四十六万余两。他应得‘羡余’五万两,全部解交国库。死后‘家无余财’故里仍是祖遗三间泥墙平房”。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历史上曾经得罪武则天、慈禧,使她们既恨又怕的,我们义乌就有两个人,一个是骆宾王,一个是朱一新。骆宾王秉性刚直,仕途坎坷,一生多次遭贬,甚至被诬坐牢后仍然宁折勿弯。最后还代徐敬业起草了一篇如雷贯耳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诘问“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发出“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之豪言,震憾朝野也气恼了武则天,传说是不得已到灵隐寺做了和尚。光绪八年八月,朱一新上书力主就地募集兵勇,坚决抗击法国侵略者。次年四月,又上《和议未可深恃疏》反对妥协。九月又上疏提出巩固边防,保卫国土之意见。光绪十二年六月,上《敬陈海军事宜疏》,清廷未予采纳。八月又上《豫防宦寺流弊疏》,揭露太监李莲英恃宠而骄,妄自尊大。慈禧阅表震怒,下旨斥责降为候补主事,后请准回乡。他满怀忧愤,大义凛然,仍指责海军用人不当,反对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主张“侧席求贤”“破格求言”,反对李鸿章推行慈禧的联俄外交路线。对他正义刚直的一生,《清史稿》卷445有传,谓之“言论侃侃,不避贵戚”。义乌人的这种气节,难怪郁达夫有感而发,诗赠义乌:“骆丞草檄气堂堂,杀敌宗爷更激昂。别有风怀忘不得,夕阳红树照乌伤。”
不仅如此,义乌人的气节至今依然。无论是陈望道冒险潜回分水塘柴屋首译《共产党宣言》,冯雪峰集中营里坚贞不屈,还是吴晗做了当代的海瑞,以及义乌第一任县委书记朱鸿儒(后宅马踏石人)的“法庭怒斥叛徒抓起砚台猛击”,25岁慷慨就义,都有诗为证。汪静之《雪峰赞》曰:“草地雪山锻忠骨,集中营窟炼真金。珠穆朗玛峰头雪,至纯至洁是贞心。”廖沫沙《痛悼吴晗同志》曰:“罢官容易折腰难,忆昔投枪梦一般。灯下集中勤考据,三家村里错帮闲。低头四改元璋传,举眼千回未过关。夫妻双双飞去也,只留鸿爪在人间。”又《为吴晗遗照题字》:“鬼蜮为灾祸已萌,天真犹自笑吟吟。可怜一觉开封梦,留得身前身后名。”抗战时期义乌县委书记江征帆在《重返义乌抗日根据地》中曰:“宾王草檄气冲天,宗泽兴师靖寇烟。乌伤子女多奇志,杀敌前哨敌胆寒。”
关于“勇为”。即敢于和善于根据天时地利去有所作为。具体地说,至少有这么三层意思,一是见义勇为。旧县志载,明朝武进周士英在评价义乌民情风俗中有“慨助军实,乐于施舍”,“俗近秦风,喜习戈矛”,“竞相叱武,以名征募”等句。民间也有句话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叫做“××唬头,义乌拳头”。据县志载,义乌不仅文人辈出,而且尚武成风。爱习拳棒,喜好娱乐,时至今日,义乌苏溪一带,逢年过节,仍有叠罗汉表演,华溪李塘还建有民间武术馆。其它西乡等地方也有习拳自卫的追溯历史。光绪年间,有痛感清廷腐败,愤而弃文习武,毕业于日本武备学堂的吴肇基(下宅萧皇塘)亲自训有“义乌营”。抗倭当中有戚继光部队的义乌“兵样”。抗日战争时期有坚勇大队和八大队。义勇的精神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也举眼可见。比如最近几年,外地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事屡见于报端,但在义乌则少有听到。倒是听到有个犯罪分子从阳台上跳下去,我们的群众也跟着跳下奋力追捕的佳传。在民间,一处失火,八方支援,从“水龙”扑火,到实物救助,几乎自发行动。此外,我认为尊老敬贤也属见义勇为之列。从秦孝子颜乌葬父得名乌伤以来,视赡养老人为分内应有之义,敬贤与尊老并举,这也可算为义乌的一大特色。
“勇为”的第二层含义是敢作敢为,不怕艰险,有开拓创新精神。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之初感受最为真切。在农民经商视为禁区的时候,在乡镇企业不准信“木”、姓“米”、姓“棉”的时候,在雇工劳动视为资本主义的时候,在生猪宰杀经营中只能单渠道、一把刀的时候,在基建项目投资只有一种来源的时候,义乌人和在义乌这块土地上实践的人,敢于坚持生产力标准,敢于实事求是,敢于不断发现疑难并提出见解,大胆设想,大胆尝试,在不少问题上都是捷足先登。所以,才有改革开放以来突破性的发展,才有义乌今天的繁荣,才有人民群众最大广度和幅度的生活提高,才有义乌的撤县建市和在外的知名度。这里包括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同志在解放思想,也包括群众性的创造和敢冒风险的精神。办工厂,做生意,搞承包,没有这种精神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勇为”的第三层意思是勇猛精进。这原是佛教当中的用语,词典解释说,泛指在事业上刻苦自励,努力上进。我觉得,义乌人不仅有一股子闯劲,也还兼有一种坚韧不拔的韧。就是做什么事情,一旦认定目标,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咬定青山不放松,有志者事竟成。这种勇往直前,勇于夺魁的精神,不仅自然科学领域里有,社会科学领域里也有;不仅经济战线有,文教科卫战线也有——体育先进县,民间绘画乡,军民共建优胜,全国第一流小商品市场,屈指可数的县级民航机场,等等。这些不能不说都是这种精神作用的果实。
新时期的“义乌精神”
2006年3月,义乌开展了新时期的“义乌精神”大讨论,仅在为期一个月的第一轮征集活动中,就收到“义乌精神”表述语6万多条,参与人数达20余万。经过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征集、层层讨论筛选、课题调研、专家指导点评,原封不动地保留“勤耕好学、刚正勇为”基础上新增了“诚信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义乌人身上更多地体现出诚信包容的精神。市场交易,信义为先。义乌从小小“货郎担”到打造全球最大超市,靠的是“明礼诚信”的经营;义乌能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国客商贸易往来,靠的是诚信;义乌市场历久不衰,日益繁荣,靠的是诚信,靠的是“重质量、守信用”这块金字招牌后面众人撑起、掷地有声的诚信。义乌人包容,不仅仅体现义乌人的不排外,体现义乌成为众多民族、众多国别的人和睦地创业与生活的城市,同时也体现汇聚了几十万种商品的小商品海洋,体现义乌以“和”为贵的博大胸怀。“诚信包容”成就了义乌,更能将义乌引向更加繁荣和谐的明天。“勤耕好学、刚正勇为”是义乌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优化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群众意识,是义乌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精神财富。诚实守信和包容开放是义乌市场几十年来发展到全球第一的重要内因。这一诚实守信、信誉至上的品行和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度,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形成了国际化的大都市,构建了多民族包容的和谐社会。
最终“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被确定为新时期“义乌精神”表述语。我也是确认新“义乌精神”表述词的五个最终评委之一。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表述词之所以历经26年沿用至今,在提炼当年即有的三条初心本意值得一提:一是表述词必须具有义乌特色,而非普世通常;二是义乌全域居民都该崇尚的品质风尚,而非少数上层或团体的标准;三是持久适用,而非跟风逐流、昙花一现。这是今天不无慰藉的。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是义乌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是义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特质如今在义乌社会各个领域中持续得以践行。